臺灣邁向碳費時代!ESG論壇深度探討永續政策與轉型挑戰
「2025古城永續・淨零新篇章」ESG論壇26日在臺南舉行,其中一個交叉與談的會議,邀請專家領袖,探討公部門如何在面對全球永續風險時,制定有效的策略和行動計劃。(摘自中時新聞網Youtube頻道/張毓翎臺南傳真)
這場交叉與談的會議,由中國時報副社長暨總經理王儒哲(左一)主持,與談人包含環境部政務次長施文真(左二)、臺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右二)、金兆鎔科技公司副董事長兼永續長詹中原(右一)。(摘自中時新聞網Youtube頻道/張毓翎臺南傳真)
隨着2050年淨零排放成爲全球共識,臺灣碳費制度也於今年正式上路,26日在臺南舉行的「2025古城永續・淨零新篇章」ESG論壇,其中一個交叉與談的會議,邀請在永續發展領域具備豐富經驗和深刻見解的專家領袖,探討公部門如何在面對全球永續風險時制定有效的策略和行動計劃。
這場交叉與談的會議,由中國時報副社長暨總經理王儒哲主持,與談人包含環境部政務次長施文真、臺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金兆鎔科技公司副董事長兼永續長詹中原教授分享經驗,期待藉由這場對談,能夠啓發大衆的思考。
施文真表示,去年環境部開始規畫收碳費,不少民衆關心是否影響房價,但其實全國目前需要繳交碳費的公司約200家,其中有鋼鐵、水泥、金屬業,營建業和服務業則未包含在內,雖然營建業的建材含鋼鐵、水泥、金屬,不過其佔整體營建成本比例很低,所以對房價影響不大。
施文真說,碳費制度上路後,一般人不會有直接感受,因爲在碳市場交易的減量額度,一定要透過完整的認證機制,例如吃素可以降低碳排,但能不能因此取得碳權,得要有嚴謹的實驗過程。「碳權」類型多元,如果企業願意投資、提出一個減碳的專案活動,也可以讓個人參與。
簡又新說,公部門推動永續發展,但「轉型需要錢」,如何動用民間資金,把收來的碳費變成支持這些轉型政策,或培養更多人才,以及如何讓全民短時間瞭解永續內涵,並進一步支持都是重要的課題。
簡又新建議,節能減碳應該政府做起,譬如改變出差的交通工具、調整垃圾車行駛路線等,如果政府全面做,就可以帶動民衆做,惟有上下一條心,改變的力量就更大。另外,國際合作也很重要,現在各國家都在減碳,彼此可以互相交流學習,更進步。
對於政府該怎麼給予資源,才能真正提升能源效率、減少碳排放;詹中原認爲,這幾年在桃竹苗、臺南高雄「S」廊帶等地,許多科技發展聚落,已經區域性成形,政府可以推動綠色循環區域中心,將生產的廢棄物轉變成生產材料。
詹中原說,他對臺南有很深厚的感情,本身他是臺南二中畢業,這幾年看到南科、沙崙園區的成立和發展,備感欣慰;如同日本京都、韓國世宗市,臺南也是一座古都,京都和世宗市2個城市近年密切與國際連結接觸,他也期待看到臺南未來有更多與國際接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