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媳伺候婆婆5年,換來一句“還是女兒好”,兒媳:讓她給你養老
兒媳伺候婆婆5年,換來一句“還是女兒好”,兒媳:讓她給你養老
“媳婦再好,不如親閨女一口水。”
這話我結婚前聽得耳朵都起繭了,可我偏不信邪,想着只要我用心,婆婆總能看見。
誰知五年如一日的伺候,換來的卻是一句“還是女兒好”,讓我徹底醒了。
我叫林婉清,今年三十五歲,大學畢業後在一家廣告公司做策劃,性格溫和,做事利落。
丈夫叫周明遠,是個工程師,老實本分。
我們結婚十年,有一個七歲的兒子,日子雖不富裕,但也算安穩。
婆婆王秀芬,六十八歲,丈夫早年去世,獨自把兩個孩子拉扯大。
女兒周婷嫁到外地,平時很少回來。
五年前,婆婆查出糖尿病,身體每況愈下,周婷說工作忙,照顧不了,婆婆就搬來和我們住。
那時候我剛升職,工作壓力大,孩子也小,但我還是咬牙接下了照顧婆婆的重擔。
每天早上五點起牀,給她熬藥、做低糖餐,晚上還要幫她按摩腿腳。
婆婆脾氣不好,常常因爲飯菜不合口就甩臉子,我也忍着不吭聲。
有一次她半夜低血糖,我嚇得抱着她衝去醫院,醫生說再晚十分鐘就危險了。
我守了一夜,第二天照常上班,眼睛都紅了。
丈夫心疼我,說:“婉清,要不請個護工吧?”
我搖頭:“媽是咱家人,怎麼能讓外人照顧?”
五年裡,我幾乎沒出過遠門,連孃家都很少回。
婆婆生病、住院、複查,我都親力親爲。
周婷偶爾打個電話,問問情況,從沒來過一次。
直到今年春節,周婷難得回來,婆婆高興得合不攏嘴。
吃飯時,她突然說:“還是女兒好,親閨女就是親。”
我手裡的筷子頓住了,心裡像被針紮了一下。
我笑了笑:“媽,那以後養老的事,您就讓女兒管吧。”
婆婆愣住了:“你這話什麼意思?”
我語氣平靜:“我照顧您五年,沒功勞也有苦勞。您一句‘還是女兒好’,我也該歇歇了。”
丈夫聽了,臉色也變了:“媽,婉清這些年爲您付出那麼多,您不能這麼說話。”
婆婆不服:“我說的是實話,女兒就是親。”
我站起來:“那就讓親女兒來照顧您吧,我不爭這個‘親’字。”
第二天,我聯繫了護工公司,安排了專業護理。
婆婆不願意,說護工不懂她的習慣。
我笑着說:“女兒懂,您讓她來。”
周婷聽說後,連夜趕回去,哭着說:“嫂子,我不是不想管,是實在忙。”
我看着她:“你忙可以理解,但媽說你親,那你就親到底。”
婆婆住進了周婷家,沒幾天就打電話來:“婉清,我還是習慣你做的飯。”
我輕輕回了句:“媽,您不是說女兒好嗎?我怕我做得不合您口味。”
她沉默了。
幾個月後,婆婆又搬回我們家,但這次我不再事事親力親爲。
護工照顧她,我只負責生活安排。
她也不再挑剔,話少了很多。
人們常說:“媳婦不是親生的,別指望她像閨女。”
我想補一句:閨女也不是萬能的,誰真心對你,纔是你晚年的依靠。
故事的最後,我只想說:親情不是嘴上說說,是用行動換來的。
誰若只認血緣,不認付出,那就別怪別人心寒。
“人心換人心,換不來就死心。”
誰若不懂感恩,就別怪別人不再伺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