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廚具忽然爆火 讓娃娃切牛肉、炸爆米花,安全隱患有多大?

中國大陸熱銷的兒童廚具中,不合格率高得離譜;此爲示意圖。(AI製圖/ChatGPT)

據《雷科技leitech》報導,你聽說過兒童廚具嗎?近年來,中國大陸特別強調實施素質教育,除了全面推行中小學減負的教育變革,大陸教育部更是印發了《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將勞動從原來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完全獨立出來。

這項政策的初衷很簡單,就是希望孩子們除了埋首書山題海,也能體驗生活的本真,學會基本的勞動技能,比如——學做飯。

正是這個看似簡單的目標,讓無數「迷你廚房」成爲可能。家長們也在此基礎上,通過一筆筆訂單,推動了第三方兒童廚具、迷你圍裙、仿真食材、食玩配件等周邊,硬生生地把一個全新的細分市場做了起來。

然而,在美好的憧憬背後,很少有人能意識到,這些兒童廚具存在的安全隱患。

近日,大陸央視的深度調查和江蘇省消保委的抽檢報告,共同指向了一個驚人的事實:在熱銷的兒童廚具中,不合格率高得離譜,部分「網紅電器」如迷你爆米花機、棉花糖機等,特意做成類似玩具的造型,以此繞開了家電和食品接觸材料的強制性安全標準,其設計和生產,將孩子們置於潛在的危險之中。

而這背後,是一個集產品設計缺陷、標準缺失、監管空白於一體的安全漏洞。

提起兒童廚具,大部分讀者的第一反應還是孩童時期那種玩「家家酒」使用的塑膠鍋鏟、黏土食材吧。

但是對於今天的孩子們來說,兒童廚具就意味着真正的廚具,除了尺寸相對較小以外,是包含了真鍋、真刀、真爐竈,是能讓孩子煎炒烹炸,把飯菜做熟的實用廚具。

隨手打開抖音,只見一個小孩端坐在小桌邊上,桌上還擺着油鹽醬醋調味料。

插上電源,按下開關,一個小巧的電磁爐開始工作,放上一個袖珍版的炒鍋,然後倒油、熱鍋、打鵪鶉蛋,不一會兒,一個袖珍版的煎蛋就做好了,炒飯、煮麪,也是信手拈來。

這並不是什麼迷你廚房的佈景,而是幾歲孩子真實的玩具場景。

無獨有偶,在某社交平臺上,關於「兒童廚具」的筆記有291萬篇,各路帶貨主播們化身「童話鎮鎮長」,用「每個孩子都該有的成長儀式感」「培養生活技能從3歲開始」等話術,將兒童廚具包裝成「人生第一套廚具」。

根據作者在主流電商平臺上的觀察,目前市面上已有大量商家正在銷售此類產品,產品類型從電熱爐、電飯煲、明火爐(酒精燈),到平底鍋、奶鍋、湯鍋、蒸屜、電飯煲、菜板、小刀、鍋鏟、打蛋器、餃子器、擀麪杖等一應俱全,因套餐選擇不同搭配也會有所不同,價格在50~350元(人民幣,下同)不等。

從電商平臺提供的數據來看,這種兒童廚具的市場空間確實很大。

家長們對寓教於樂的追求,讓不少商家的爆款產品月銷量超萬件,甚至要比很多玩具廠商/廚具廠商此前主力生產的正經產品銷量高得多,這也讓部分廠商毅然決然地走上了不務正業的發展道路。

只要你稍微點開商品詳情和用戶評論,就能發現其中的「貓膩」。

在一家銷量排名靠前的店內,商家以「真煮可吃,升級防燙」爲促銷語,但當作者詢問客服其執行標準時,對方卻只給出了兒童玩具類的國標GB 6675。在產品的詳情參數頁面,其產品類型也被歸到「仿真廚房類」。

至於評論區,更是呈現出冰火兩重天的割裂景象。

熱門評論區裡,不少消費者直接開啓了「在線曬娃」模式,將孩子們用兒童廚具進行料理的圖片和視頻發到評論區中與網友分享。

但在這些熱門評論之下,隱藏着大量真實的翻車反饋,例如「孩子用了,起了一手疹子」、「宣傳中爲38件套,實際上只有20多件商品」、「宣傳裡面的不粘鍋,明明才用一次就掉漆了」、「孩子獨立使用電器真的安全嗎?」,這也成了不少消費者關注的問題。

甚至有家長表示,出於對安全的擔憂,「買回來並沒有插電使用過」。

這看似矛盾的消費體驗背後,恰恰暴露了兒童廚具市場的核心癥結:它遊走在玩具、廚具和家電的模糊地帶,享受着「素質教育」帶來的市場紅利,卻不願承擔相應的安全責任。

有的讀者可能會感到奇怪,這些兒童廚具到底都有哪些違規的地方?在這裡,我們可以結合江蘇省消保委發佈的《兒童「真煮」廚具比較試驗分析報告》進行一些分析。

首先是「電器安全」。

爲了保護兒童,大陸國家強制標準GB 19865對「玩具安全」有明確規定,玩具的額定電壓不應超過24V,然而江蘇省消保委發佈的報告顯示,抽檢的7批次通過電磁爐加熱的樣品中,無一例外,全部使用220V的家庭額定電壓。

這意味着,這些被冠以「玩具」之名的廚具,本質上就是毫無安全保障的迷你家電。

更可怕的是,因爲生產這類產品的廠商普遍爲小型玩具廠,這些小型電磁爐基本是不存在過熱保護機制的,其中4批次產品的電器性能指標,連最基礎的家用電器安全標準(GB 4706系列)都無法滿足,長時間使用極易導致電線過熱熔化,引發短路、火災,甚至觸電風險。

想像一下,一個幾歲的孩子,在沒有絕緣防護、沒有過熱保護、電線隨時可能燒燬的220V「家電」旁操作,這和在雷區裡玩耍有何區別?

其次是「材料安全」。

「能熟」,是很多兒童廚具的核心賣點,但食物安全,從來不只關乎「做熟」,更關乎「能不能讓孩子們放心吃」。

當作者在網上向商家詢問這個問題時,客服人員曾表示:「產品均採用食品級材質,蒸煮後是可以食用的」,但是店家卻無法提供任何檢測報告或合格證明,這些產品有很大可能是不符合《食品接觸材料及製品通用安全要求》的。

事實上,報告顯示也是如此。在江蘇省消保委抽檢的10批次樣品中,有3批次樣品存在重金屬遷移量超標的問題,其中,一款不鏽鋼小鍋的鉻遷移量,竟然超過了國家標準限值的近4倍!

難怪在某知名投訴網站裡,孩子吃完身體不適能夠成爲家長投訴的常見理由了。

作爲90後,作者自然也經歷過童年的「烹飪啓蒙」。作者直到現在還記得,自己是怎麼在母親的指導下,小心翼翼地學着打一個雞蛋,那時的工具就是家裡的正常廚具,而安全保障,則來自家長寸步不離的守護和手把手的教導。

那是一種緩慢、質樸,但安全的日常。

而現在,消費主義的浪潮,將這個過程包裝成了一件可以一鍵購買的商品。商家們精準地抓住了家長的教育焦慮和孩子的好奇心,卻唯獨遺忘了最核心的——「安全」。

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多方合力。

首先,有關部門應儘快填補標準空白。針對這類兼具玩具、家電、食品接觸材料三重屬性的跨界產品,必須出臺專門的、統一的國家強制性標準。不能再讓廠家有鑽「玩具標準」空子的機會。

其次,廠商承擔起應盡的社會責任。一款合格的「兒童廚具」,絕對不是正常廚具的縮小版,而是針對兒童使用者的年齡特點、生理特點進行重新設計的版本。比如,金屬製的刀具容易劃傷手指,廠商應該在開刃和材質上進行改良;等比例縮小的鍋柄太短,應該增設保護裝置,防止燙傷、迸濺等等。

最後,則是家長們的耐心陪護。即便擁有了最安全的廚具,水、火、電、油這些元素本身的危險性也依然存在,家長們應該在孩子操作的過程中加倍耐心,帶着孩子熟悉使用方法,教他們如何掌握好安全距離,這樣才能讓他們在安全的、充滿關愛的環境中學習新技能。

讓孩子學習一項技能當然是件好事,但是爲此而受傷那就大可不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