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盟調查:經濟、教養壓力大 逾四成爸爸很憂鬱
兒盟昨公佈父親壓力調查,逾四成爸爸很憂鬱,經濟與育兒教養是主要壓力來源。示意圖。記者李柏澔/攝影
父親節快到了,兒福聯盟昨公佈父親壓力狀況調查,有四成三的爸爸在情緒量表中呈現中度以上憂鬱傾向,其中一成四達到重度或極重度。國外一項研究也證實,父親若罹患憂鬱症,卻未獲診斷或治療,將波及孩子的社交和行爲。專家提醒,老爸應適時紓壓,才能提升全家幸福感。
兒盟調查指出,經濟問題與育兒教養是爸爸最主要的壓力來源,有近八成的父親認爲隨孩子出生,錢不夠用外,隨美國實施對等關稅後,已有二成三的爸爸工作或收入受影響。
兒盟說,在傳統性別角色期待下,「男兒有淚不輕彈」仍是許多男性內化標準。有四成六爸爸認爲,若表現出心情低落,會被認爲不夠堅強,當情緒長期無法抒發,也可能悄悄影響與孩子的互動。中度以上憂鬱的爸爸中,有三成四坦言經常在疲憊時忽略孩子或大聲責備。
衛福部於去年推出「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提供三次免費心理諮商。然而調查發現,真正有使用者僅佔百分之四。兒盟呼籲,心理支持資源不能只是放着,得讓爸爸找得到、用得了,也敢開口。
「美國預防醫學期刊」研究指出,男性較不擅長表達想法跟情緒,不會主動積極尋求協助,但這可能影響家庭氛圍與下一代的發展,孩子長大後也成爲憂鬱症高風險族羣。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兼任教授林家興說,憂鬱症可能導致父親的親職能力下降,減少對子女的情緒支持,增加家庭衝突與生活壓力。
林家興表示,截至今年五月,臺灣共五○三家心理諮商與治療所、六三八家精神科醫療院所,提醒所有男性,適當緩解憂鬱情緒,如果自覺情緒不對勁,應積極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