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津貼祭出週年 住院醫招不滿
衛福部祭出對兒科住院醫師發放每月1萬元津貼將滿1年,但招收人數仍不理想。(本報資料照片)
今天是兒童節,衛福部祭出對兒科住院醫師發放每月1萬元津貼將滿1年。兒科醫學會統計,去年住院醫師招收爲歷年最低,需130人、只招到75人,預估今年將回升至近90人,但仍不理想,顯示年輕人用腳做選擇。醫界直言,津貼如同創業基金,創不起來,醫師就出走。醫改會指出,津貼只能暫時緩解相對剝奪感,政府須思考資源如何重新分配。
兒童外科權威、北榮移植外科主任劉君恕說,兒科津貼如同創業基金,若創不起來,就會轉行,做醫美、減重等,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沒有一個國家像臺灣,資深教授看病和第一年主治醫師領相同給付,在對岸,資深醫師和年輕醫師的診療費差10倍,這不是不公,而是讓年輕人有動力前進。他建議從支付標準着手救兒科,18歲以下手術給付拉高3~4倍,讓醫師能靠少量的兒童病患撐下去。
醫改會執行長林雅惠說,兒科急重症給付偏低,醫材市場小、病患也萎縮,不太有自費項目,又是高醫糾風險科別,不像婦產科有《生產事故救濟條例》保障,導致年輕人卻步。其實臺灣兒科醫師逐年成長,但留在醫院從事急重症的,卻愈來愈少。少子化之下,每個孩子都是寶,對有能力發展兒科急重症的醫院,應保障基本收入,維持兒科運作。 兒科醫學會秘書長歐良修建議學習日本,將兒童相關預算拉高至總預算4~5%。至於津貼的發放,除住院醫師,也應研議對主治醫師的配套,例如新加坡每服務3~5年,就給予一次性高額補助,避免醫師出走。另可將3歲以下就醫免部分負擔放寬爲6歲以下,減輕家長壓力。
劉君恕指出,20~30年前臺灣一年生30萬人,現在一年13萬,以2人生1人推算,20年後會掉到7萬人,面臨亡國危機。政府花大錢做長照,是因長輩多、會投票,但兒童未來有生產力,應大刀闊斧改革,稅收補貼少子化。除廣設託嬰中心,居住政策也要跟上,甚至全額補助學費到高中或大學,讓大家願意生,投資國家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