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派的第十二代傳人的3個秘方
作者介紹:周潛川(1907-1971),著名中醫學家、養生學家,也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氣功大師。早年從軍,後因病離職,專門學醫,兼修佛、道氣功。主要師從於峨眉高僧永嚴法師、丹道大師黃子箴先生等。繼承了流傳於民間的一個古老的、獨特的醫學流派-丹道中醫,併成爲峨眉派的第十二代傳人。
一、以“清震丹”爲主治療劇烈偏頭痛
“清震丹”是周老常用的經驗方,主治偏正頭風。
方劑原方由香白芷75克,川芎30克,炒川烏30克,甘草30克共研細末而成,每服3克,一日2次。 我在用此方時,將散劑改爲湯劑:白芷15~30克,川芎15~30克,川烏6~10克(必須先煎40分鐘),甘草6~10克(與川烏同煎),再加入細辛3~5克。
多年來,以此方爲主,辨證治療偏頭痛及其他神經性疼痛共112例,療效尚佳,現舉驗案如下。
陳××,女,39歲,初診日期1987年5月19日。 主因偏頭痛反覆發作20餘年,三日前又突然發作,劇烈難忍,伴有噁心、嘔吐、出冷汗。 自訴此次因勞累受涼引起,開始時鼻流清涕,全身無力,後固定在左側太陽穴周圍劇烈疼痛,爲陣發性痙攣樣發作。 嚴重時抱頭亂滾,呼喊呻吟。伴口乾,喜冷飲。脈弦數,苔薄白微黃。 入院後曾內服中、西藥配合封閉治療三天,仍未停止發作,遂改用以“清震丹”爲主的方藥。
處方:川芎20克,白芷15克,川烏6克(另包先煎40分鐘),甘草9克,細辛3克,蜈蚣1條(研末沖服),全蠍3克(研末沖服),天南星7.5克,吳萸4.5克,黃芩15克,黨蔘10克,水煎服。
服上方一劑後,周身出汗,頭痛消失舒適,再未發作。
按: “清震丹”藥僅四味,但其祛風鎮痛力宏,配合嚴密,選藥精專。 用於治療風寒頭痛,效果顯著,臨證時亦可在此方基礎上隨證加減,對於疼痛劇烈,日久入絡可加蟲類搜剔之品。
二、芩連二陳湯加味治癒頑固性嘔吐
周老臨牀多用此方,據分析此方藥性以苦、辛、甘淡三種合用,“辛甘化陽”,雖有芩、連苦寒但亦不傷胃,全方共奏燥溼化痰,理氣和中,降逆瀉火,調肝健胃之功。 尤對一些消化方面寒熱錯雜之證更爲合拍。
史××,男,16歲,農民,初診日期:1988年1月29日。 主訴:上腹部疼痛,每頓飯後嘔吐已三年。 患者於三年前突然開始嘔吐,心窩部常感不適,疼痛,有時向胸部放散,經常大便幹,動輒自汗,口乾,燒心,不吐酸,曾服用中、西藥止吐、解痙等劑,均未見效,來院求診。 見其形體較瘦,滿頭出汗,脈象微濡,舌質紅,苔白膩。據其脈症,乃胃氣上逆,痰飲內阻,溼熱鬱滯。
處方:川黃連(或黃柏代)10克,黃芩10克,茯苓10克,半夏12克,陳皮10克,甘草6克,吳萸3克,枳實10克,代赭石30克(搗),竹茹15克,乾薑3克,白芍18克,水煎服。
服上方三付後,嘔吐即減少,有時勞累後偶爾吐幾口,後以此方爲主加減,加玉竹、沙蔘養胃陰之品,共服11付,再未嘔吐,上腹痛亦消失,三年痼疾,得以消除,未再復發。
三、“除溼湯”治慢性溼疹及皮膚過敏性疾患
自1976年以來,餘宗周老關於“除溼應兼顧養陰”的理論,自擬一方名曰“除溼湯”,治療慢性溼疹患者共50餘人,效果顯著,今介紹如下。
藥物組成:生地24~30克,土茯苓30克,槐花30克,石葦30克,薏苡仁30克,威靈仙30克,黃柏12克,梔子9克,蒼朮15克,豬苓9克,露蜂房15克,水煎服。
本方重用生地、槐花、梔子、黃柏以清熱、涼血、養陰,據現代藥理學研究,此類藥品有減少毛細血管滲出,調節微循環的作用。
土茯苓、薏苡仁、石葦、豬苓、蒼朮等有滲溼利水,促進滲出液排泄的功效。威靈仙祛風除溼,有抗組織胺作用,露蜂房祛風攻毒,治療隱疹搔癢,全方共奏去溼清熱養陰攻毒之功。 適用於慢性溼疹皮膚過敏性疾患屬溼熱型者。
褚××,男,32歲,獸醫,初診日期:1976年8月10日。 患者自1975年12月開始,顏面及左眼上瞼、口脣周圍、右耳、陰囊、兩腿等處皮膚劇癢,繼而出現丘疹,滲出糜爛,結痂脫屑,皮損部呈紫褐斑狀,肥厚,乾燥,病程纏綿九月未愈,曾用過多種中、西藥,未見效果,求治於餘。
診見:脈弦濡,舌苔薄白質紅。此乃溼熱侵襲皮膚,日久耗傷陰液,致成瘡瘍。 用自擬“除溼湯”原方,煎服二劑,並停用其他各種藥品。 服藥兩劑後,全身搔癢大減,丘疹、水皰開始消退,又照原方服兩劑,全身丘疹、水皰完全消退,痂皮脫落,皮膚顏色轉爲正常,又續服二劑善後,至今已十餘年,再未復發。
注:由於每個人的體質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藥和劑量僅適用於本案病人當時的病情。未經中醫辨證診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處方和劑量。廣大讀者如有需要,應前往正規醫院診治,以免貽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