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格局變了!力量對比向中國傾斜 參考獨家

參考消息網7月24日報道 近年來,在貿易失衡等結構性問題的驅使下,世界已經進入一個地緣政治尖銳對抗的階段。歷史上,這類危機往往通過軍事衝突解決,其目的是削弱競爭對手,重新規劃金融與貿易流向。

如今,大多數大國都擁有用於威懾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因此對抗在很大程度上呈現一種混合形態。但美國依舊採取以犧牲他國利益來解決國內問題的做法,尤其是在處理與中國、俄羅斯和歐盟的關係時。武器種類已經擴展至經濟領域,包括關稅或技術限制等手段,旨在遏制高附加值產業的發展。

白宮或許對這些武器頗有信心,但美國總統特朗普推行的關稅和減稅政策以及對美聯儲的施壓恰好趕上了美元走弱的時候。與此同時,減少貿易逆差的種種努力既削弱了美國的全球影響力,也降低了投資者的整體信心。

美元仍是美國重要的經濟武器,但美元地位的下降削弱了美國的地緣政治影響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近期的一項研究表明,在全球局勢日益緊張之際,各國會推動自己所持有的外匯多元化。

從一個基於人口、科技、經濟、軍事等數十項指標的多維度國家實力指數看,這些趨勢更爲清晰。我所在的俄羅斯科學院中央經濟學與數學研究所團隊開發了一套國家實力排名方法。

在190多個國家中,中國位居第一,美國和俄羅斯緊隨其後。去年對主要經濟體在大規模貿易限制下的抗壓能力進行的壓力測試顯示,還是這三個國家的體系韌性最強。

國家實力的動態變化必須放在時間維度中考量。19世紀,英國對世界事務的影響力遠超其實力規模。20世紀大部分時間,美國和蘇聯旗鼓相當。到21世紀第二個十年初,中國穩步崛起爲世界大國。

我們的長期預測顯示,一個以中國及其夥伴爲核心的新全球中心正在形成。當前正處於轉型期:美國竭力維持主導地位,歐盟將衰落下去,大多數國家仍處於地緣政治十字路口。

一項關鍵發現是,長期的韌性與其說取決於自然資源或軍事實力,不如說更依賴人口結構和經濟基本面。

金融限制並非抑制對手經濟的唯一工具。對關鍵產業的施壓同樣重要,而保護這些產業也至關重要。這些產業對經濟增長產生的乘數效應最強。

我們的研究顯示,貿易戰沒有真正的贏家。研究表明,由於去工業化程度更深,美國似乎比中國更脆弱,而歐盟由於經濟體高度開放,在貿易流中斷時面臨的風險尤爲突出。

人口潛力取決於人口數量、城鎮化率、識字率及出生率、死亡率等因素。若美國決策者認爲非法移民阻礙了長期韌性,他們可能會斥巨資修建邊境牆、拘留設施和開展大規模驅逐行動。這正是《大而美法案》的內在邏輯。

與此同時,隨着全球權力從美國向中國轉移,世界正朝着以三個宏觀地區爲核心的新格局演變。第一是美洲地區,其主要大國美國追求資源的自給自足,尤其是稀土。第二是歐亞地區,由中國、俄羅斯等引領。第三是歐盟,主要是西歐。與此同時,隨着中東地緣政治格局正經歷變化,印度似乎尚未決定最後融入哪個宏觀地區。

儘管全球互聯互通仍在繼續,但這三大宏觀地區似乎在資源安全、貿易及數字平臺領域都在放眼內部發展。波士頓諮詢公司預測,到2032年,全球貿易流將發生重大重組,導致全球經濟碎片化,地區集團的重要性上升。

如果全球碎片化趨勢繼續,權力格局繼續向中國傾斜,那麼歐亞地區可能成爲世界主要的宏觀地區。中國或許會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等大型項目確立自己成爲引力中心的地位,同時爲其他國家提供可持續增長模式。(編譯/塗頎)

本文由香港《南華早報》網站7月20日發表,原題爲《爲何全球力量對比向中國傾斜?》,作者是俄羅斯科學院中央經濟學與數學研究所所長阿爾貝特·巴赫季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