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扣下數十架中資公司飛機拒不交回?事情並非那麼簡單

近日,一家中國航空租賃機構發佈公告披露,三架此前長期租賃給俄羅斯航空運營商的飛行器,在俄烏衝突爆發後始終滯留於俄境內,無法完成回收。

在經歷多輪協商與保險理賠流程後,該企業成功從一家美國保險公司獲得超過1.6億元人民幣的賠付。這一事件在中國社交平臺上引發廣泛熱議,許多網民提出疑問:儘管中俄官方將雙邊關係定義爲“全面戰略協作夥伴”,但爲何俄方未主動歸還這些飛機?

從表面來看,這似乎只是普通的商業保險賠付案例,但其背後卻牽涉多方力量的複雜博弈——包括中資背景的跨國租賃機構、遭遇西方制裁的俄羅斯航空產業,以及控制保險和零部件供應鏈的歐美國家。

首先應明確的是,這些飛機的產權並未直接登記在中國境內企業名下。以此次事件爲例,三架飛行器的實際擁有方是一家註冊於加拿大、由中資全資控股的飛機租賃公司。

這種結構在國際航空租賃領域頗爲常見——中資通常通過海外子公司持有資產,以便利融資、採購及租賃操作。

這也意味着,這些飛機的法律歸屬和合同執行,受制於註冊地及相關國際協議的約束,而非僅依賴中俄雙邊關係。俄烏衝突爆發後,涉及西方司法體系的合同執行難度大幅上升,即便俄羅斯方面有意歸還,也會受到西方制裁條款的限制。

衝突爆發後,西方國家迅速對俄羅斯民航業實施系統性制裁,包括:禁止向俄方出口飛機及零部件、終止技術維護與支持服務、取消國際保險承保等。

這些措施直接削弱了俄羅斯航空公司維持正常運營的能力。面對西方租賃公司的回收請求,俄政府採取應對策略:要求國內航空公司對租自境外的飛行器進行重新註冊,並將其列爲“禁止離境的戰略資源”。

這項行政指令實質上“鎖定”了所有在俄運營的非俄籍註冊飛機。換言之,即便俄方承租人同意歸還,依據俄法律,這些飛行器也無法出境。這正是政治與法律機制交織的結果——飛機已不再僅是商業資產,而被納入國家戰略性資源管理體系。

此次中資企業獲得的1.6億元賠償,來自一家美國保險公司。按照國際航空租賃行業的通用規則,大多數跨境租賃合同都會由國際保險機構承保,以防範政治風險、戰爭威脅或不可抗力造成的資產損失。

在俄烏衝突爆發後,保險理賠成爲租賃公司彌補資產損失的重要手段。但理賠的前提是飛機被認定爲“全損”——即在可預見的未來無法取回且無法恢復原狀。

此次美國保險公司向一家中資背景的加拿大企業支付賠償金,實質上是以資金形式“買下”滯留在俄的三架飛機。這意味着,飛機的賬面價值由保險公司承擔,而實物則繼續在俄羅斯境內使用。

從經濟角度分析,中資公司與俄方航空公司都避免了直接損失,唯一承擔成本的是支付理賠金的美國保險公司。因此,不少網友戲稱,這是一場“美國出錢、中國收錢、俄羅斯用機”的三方操作。

事實上,這並非孤立事件。知情人士透露,目前仍有數十架歸屬中資租賃公司的飛行器滯留在俄羅斯,處於類似的法律與政治僵局中。這些飛機的租賃合同涉及多個司法體系和保險機構,處理過程可能持續多年。

此外,保險理賠並非總能順利落實,部分保險公司質疑此類事件是否屬於“戰爭風險”範疇,從而選擇拒賠或延遲賠付。對於租賃公司而言,飛機在俄期間可能持續被使用,造成技術狀態惡化、維修記錄缺失等問題,即便未來得以歸還,也可能面臨顯著貶值。

俄方的態度也並非單純的“拒不歸還”。對俄羅斯民航業而言,失去西方供應鏈已構成重大打擊,若再失去大量租賃飛機,國內航空運輸能力將出現嚴重缺口。因此,保留這些飛行器被視爲維持國內航空網絡運行的關鍵舉措。

與此同時,俄羅斯也在嘗試通過“平行進口”渠道獲取零部件,甚至推動本土製造能力建設,但短期內難以替代西方技術體系。這意味着,即便飛機繼續使用,其安全性和可靠性也可能面臨嚴峻考驗。

信息來源:第一財經:《數十架飛機被扣俄羅斯!租賃公司影響幾何,飛機還能回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