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軍16萬人集結到位,大決戰必勝?美歐急了,中國堅決不致電普京
近期,《紐約時報》曝出驚人動向:俄羅斯約16萬大軍已在紅軍村、庫普揚斯克等關鍵地段完成集結。被猜測這是否會成爲最終總攻的前奏?又能否撕裂烏軍搖搖欲墜的防線?
就在這時,美歐急了,卻把矛頭對準中國。
7月15日,北約秘書長馬克·呂特稱“如果俄羅斯不與烏克蘭達成和平協議,巴西、中國和印度恐面臨美國的二級制裁”。
可中國一早表明了態度,堅決不會施壓俄羅斯!
7月14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如約拋出“重大聲明”,卻是一枚貿易核彈:他向普京發出50天最後通牒,要求結束衝突,否則美國將對俄羅斯徵收“非常嚴厲的、大約100%的關稅”。
俄羅斯能源在全球供應鏈中如同隱形血脈,一旦強行截斷,歐洲乃至全球產業鏈都要經歷劇烈痙攣。而美國政客可能誤以爲經濟戰成本將由對手獨自承擔,殊不知全球化的鏈條中,每一次“制裁武器”的使用,代價往往由所有人分攤。
同時,俄羅斯手中並非沒有籌碼,作爲礦產和糧食的“世界倉庫”,普京或許早已算定:美國消費者遲早會感受到俄反制帶來的隱痛。這場貿易對攻沒有贏家,只有看誰更能忍痛前行。
與此同時,白宮暗示特朗普還計劃武裝烏克蘭,內部消息人士甚至聲稱,這次不排除將提供能直搗莫斯科心臟的遠程導彈。
此前特朗普一直質疑對烏軍援效果,甚至叫停部分援助項目。但面對俄軍在戰場上的持續推進,特朗普政府不得不調整策略。
戰場另一側,烏克蘭已進入全面備戰狀態。路透社消息證實,烏軍近幾個月已收到來自歐美的至少42萬枚炮彈,國內炮彈廠開始24小時作業。
澤連斯基宣稱將“全力支援前線”,同時進行內閣全面改革,甚至更換了國防部長。
最引人注目的是烏克蘭的徵兵新策,據社交媒體流傳的視頻顯示,徵兵辦工作人員已從“路上搶人”升級爲 “入室搶人”。這種極端手段折射出基輔方面對即將到來的大戰的焦慮。
過去近一年,從初期西方對進攻性武器的謹慎剋制,到如今對遠程打擊系統的急切討論,烏克蘭戰略紅線早已面目全非。而每一次升級都冠以“捍衛民主”“制止侵略”之名,但本質上不過是加速俄烏雙方滑向更殘酷局勢。
據悉,近期特朗普計劃向烏克蘭輸送遠程導彈,此消息若爲真,這些能直搗俄羅斯縱深的武器,無疑觸動普京政府最敏感的神經線。
當地時間7月17日,俄羅斯國家杜馬(議會下院)國際事務委員會主席斯盧茨基表態:任何對俄羅斯領土的攻擊都將帶來極其嚴重的後果,俄羅斯包括啓用核學說在內的一切相應反擊措施。
不過,就在特朗普威脅俄羅斯之際,普京沒有坐鎮克宮指揮大軍,而是出現在了烏拉爾山脈腹地,視察着龐大的鋼鐵廠,與工人領袖們沉穩交談。
這也並非不能理解,馬格尼託哥爾斯克鋼鐵廠是俄羅斯軍工體系的關鍵一環,其12號焦爐的產能直接關係到俄軍武器裝備的生產能力。而在西方制裁日益嚴厲的背景下,普京通過視察國內重要工業企業,傳遞出俄羅斯經濟抗壓能力的信號。
俄羅斯還做出了一個低調但重要的決定:取消原定於8月11日至14日舉行的2025年國防展覽。這項已延續十年的活動向來是俄展示新型武器裝備的重要平臺,取消展覽可能與俄軍在戰場上的實際裝備損失有關。
可以說,俄烏衝突已經到了決戰的臨界線,無論是參戰方,還是其他勢力的介入,都有可能會點燃決戰的火苗。
也正因如此,北約秘書長呂特結束訪美行程後,對中國、印度、巴西三國施壓,要求三國領導人給普京打電話勸和。他毫不掩飾地威脅:如果50天內停不了戰,中印巴三國也將面臨美國製裁。
次日,中國外交部林劍發言人的話語強硬回覆:“關稅戰沒有贏家,脅迫施壓解決不了問題”,他呼籲各國專注“勸和促談。”
中國選擇不參與西方對俄施壓,也不願充當西方的所謂“勸和陪襯”。
2024年中俄貿易額達2448.195億美元,創歷史新高。俄羅斯47%的出口原油銷往中國,38%銷往印度,兩國合計佔比達85%5。若中國按西方要求切斷與俄貿易,將面臨巨大的能源缺口。
而且,在中國周邊同樣密佈潛在衝突風暴的現實下,默許“長臂管轄”等於拆毀自身安全護欄,未來東海甚至南海的糾紛恐被同等邏輯肆意侵犯。
此外,中國決策層清醒意識到深陷代理人戰爭的代價遠比表面複雜。戰火中失去的不僅是俄烏兩國的未來,全球能源動脈將遭遇阻塞,復甦乏力的經濟也可能再度跌入泥潭。
對中國這樣體量巨大而貿易依存度高的國家而言,戰局延續等同於自身發展的毒藥。
16萬俄軍或許能在戰場上獲得局部突破,卻永遠無法贏得真正的和平,無論是特朗普揮舞關稅大棒,還是西方的軍援,都只會加重戰場的局勢。
大國們執着於彼此消耗時,戰場上每時每刻都有生命消逝,唯有讓衝突終結於談判桌前而非毀滅中,人類纔可能贏得尊嚴。
這場大決戰,如果終究發生,除了毀滅還會留下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