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8.8強震「3大原因」躲過末日災難! 專家解釋了

▲8.8強震後,海嘯襲擊俄羅斯北庫里爾斯克鎮(Severo-Kurilsk)。(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記者吳美依/綜合報導

俄羅斯遠東外海、堪察加半島30日上午發生規模8.8強震。BBC指出,這是有紀錄以來最強大的地震之一,儘管帶來一些破壞,迄今卻尚未出現許多人擔心的「災難級」海嘯,原因可能與地形、震源深度、早期警報系統有關。

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初步數據,這場地震規模8.8,震源深度僅約20公里,可能引發大規模海嘯,俄羅斯當局在遠東部分地區觀測到4公尺海嘯,與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的數十公尺巨浪而言,相差甚遠。

爲何這次海嘯不如先前嚴重?

報導指出,地震時的板塊碰撞,可能導致上方海水跟着移動,並以海嘯形式朝着海岸線移動。

在深海區,海嘯以時速超過800公里的速度移動,大約跟客機一樣快。不過,波浪之間的距離很長,波高也不高,很少超過1公尺。但在進入靠近陸地的淺水區後,海嘯速度會放慢至時速32到48公里,波浪之間的距離縮短,波浪高度增加,在海岸附近形成「一堵水牆」。

不過,一場強烈地震不一定會導致波及內陸、特別高的海嘯。

▼日本千葉縣匝瑳市九十九里濱海岸,30日有海嘯抵達。(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英國南安普敦大學構造學教授麥克尼爾(Lisa McNeill)指出,「海嘯浪高也受到海岸附近海底形狀,以及它所抵達的陸地形狀影響。這些因素加上沿海人口數量,都會影響災害嚴重程度。」

倫敦大學學院(UCL)環境地震學講師希克斯(Dr Stephen Hicks)指出,雖然USGS顯示震源深度僅20公里,但地震模型可能進行更保守的估計,「你或許可以把震源再往深處移動20公里,這實際上會大幅降低海嘯高度。」

另一個重要因素則是早期警報系統的發展。由於太平洋地區經常發生地震,許多國家都設立海嘯警報中心,透過公告發出警告,要求民衆撤離。2004年南亞大海嘯時沒有此類系統,許多人根本來不及逃生,印度洋14國共計超過23萬人喪生。

美國地質調查局10天前在同地區觀測到規模7.4地震,俄羅斯科學院的地球物理調查局(GS RAS)將持續監測該地區,因爲該機構預測餘震將會持續到8月

▼鄰近震央的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市(Petropavlovsk-Kamchatsky)一間幼兒園外牆坍塌。(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大地震成因是什麼?

堪察加半島(Kamchatka Peninsula)坐落於環太平洋火山帶上,在該半島外海,太平洋板塊以每年約8公分的速度往西北方向移動,隱沒至較小型的鄂霍次克板塊下方。儘管只有指甲生長速度的2倍,但以地質構造的角度來看,已經算是迅速。

板塊移動時經常發生彼此卡住的情況,導致上方板塊往下拖曳,這種摩擦力可能在數千年內逐漸累積,卻在短短几分鐘內突然釋放,此現象就被稱爲巨型逆衝地震(Megathrust earthquake)。事實上,史上前3大地震,包括1960年芮氏規模9.5的智利大地震、1964年規模9.2的阿拉斯加大地震、2004年規模9.1的印度洋大地震,都屬於此類型地震。

希克斯解釋,人們談到地震時,通常會想像成地圖上的一個小點,但如此大規模的地震,斷層破裂範圍往往高達數百公里,「正是這種巨大的滑動與斷層區域,產生了這麼大的地震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