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8.8地震恐牽動「琉球海溝百年強震」 學者示警:防雙重共振
▲俄羅斯規模8.8強震,學者示警,恐怕會觸動同樣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上的琉球海溝。(圖/翻攝自USGS)
記者許敏溶/臺北報導
俄羅斯堪察加半島外海今(30日)發生規模8.8強震。學者李錫堤分析,這是海溝型地震,因爲和臺灣東部的琉球海溝同屬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現在一個緊繃區域鬆了,可能會影響到其他區域,而琉球海溝發生規模8以上強震的百年週期到了,臺灣要特別留意,尤其花蓮與臺北市,後者因地質與建築物可能與地震波產生雙重共振,更要小心。
俄羅斯堪察加半島外海今天上午發生規模8.8強震,俄羅斯北千島市更出現4公尺海嘯。中央氣象署也發佈最新海嘯警訊,初步研判,該地震所引發海嘯預計約於下午1時18分開始影響臺灣,最高可能達1公尺。
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教授李錫堤指出,堪察加半島外本來就是地震活躍區域,今年7月20日就發生過規模7.4地震,而該地區屬於海溝型地震,屬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位於臺灣東部的琉球海溝,也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上,現在一個緊繃的地方鬆了,可能會影響到其他區域,加上琉球海溝百年強震週期到了,臺灣民衆未來要特別注意。
李錫堤表示,在歷史記錄上,琉球海溝曾在1815年、1920年時發生過規模8強震,也就是說現在百年週期已經到了,一旦發生規模8的海溝型強震,除了最靠近震央的花蓮會有直接影響,連距離震央很遠的臺北市,可能會地質與建築物產生「雙重共振現象」,地震會「震很久很大」,臺北搖晃時間可能長達3分鐘,擺動幅度也比921地震還大,可能導致臺北市很多房子倒塌,尤其是15樓高的建築。
李錫堤進一步表示,地震波共振導致北市15樓高建築出現災情,早在921地震時就發生過,主因是15層以下建築物不用結構外審,導致建商逃避結構耐震外審責任,希望政府要確實進行檢討,同時督促民間做結構補強,避免類似921的憾事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