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閱讀彰顯時代氣度(縱橫)

舒  昊

近期,有調查顯示,年輕人的閱讀形式與場景正呈現出日益多元化的趨勢:超七成受訪者鍾情於紙質書的墨香與觸感,半數人羣同時選擇電子書、聽書平臺等數字載體,圖書館、書店、書市、書展及讀書會等場景成爲閱讀的“精神驛站”。在技術迭代與社會變遷的時代背景下,閱讀正以更豐富的形態,滿足人們對精神滋養、自我成長與情感共鳴的渴望。

紙質書承載的儀式感、電子書的便捷性、聽書帶來的聽覺沉浸、讀書會的社交互動……不同閱讀形式背後,是個體的多元需求。有人習慣於購買紙質書,既是爲知識付費,更是“收藏時間的痕跡”;有人在地鐵上閱讀,在讀書會上與作者對話,實現知識獲取與情感共振的滿足。“花式閱讀”的涌現,反映出青年羣體主動尋求與文本的立體交互,在多元場景中實現認知拓展、情緒調節與身份認同。

青年閱讀的多元化,也是技術賦能與社會結構變遷的產物。伴隨城鎮化進程,人們的社交需求催生了讀書會、線上書友羣等新型閱讀社羣;智能手機與新媒體的普及,則讓碎片化閱讀成爲可能。在此背景下,閱讀場景從封閉的書齋閣樓走向開放的城市空間,閱讀形式從靜默的文字解碼轉向多維的感官體驗,閱讀的邊界與意義正在重構。

值得警惕的是,多元閱讀形態也可能裹挾消費主義的泡沫。部分讀者沉迷於“打卡式讀書”或“收藏癖式購書”,讓文化消費異化爲虛榮的表演。但深層觀察可見,真正支撐“花式閱讀”可持續性的,仍是對精神主體性的堅守。無論是通過社交平臺分享書籍結識同好,還是以“講書人”身份爲家鄉代言,實踐表明,閱讀不僅是消費行爲,更是自我表達與價值創造的渠道。

“花式閱讀”的興起,是時代爲文化消費寫下的生動註腳。這啓示我們,唯有以“人本需求”爲座標,文化消費才能真正成爲精神文明的孵化器,讓每個人在開卷的瞬間,觸摸到生命的豐盈與時代的氣度。

(摘編自《福建日報》,原題爲《年輕人爲何愛上“花式閱讀”》)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15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