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信仰世界,愛鄰的三把神奇鑰匙在哪

(RNS)——我們的世界似乎陷入火海,因分裂、不和與欺騙而火勢愈烈。從地方到國際,總有一些人會借我們的差異來加大我們之間的分歧。然而,在每一個社區,在社會的每一個領域,都有有信仰(以及完全沒有信仰)的人準備好合作應對我們最緊迫的挑戰。但他們不太清楚究竟該如何去做;特別是當手頭的任務要求他們與那些外表、投票方式或祈禱方式與他們不同的人合作時。

我使用“多元信仰”這個詞,是因爲越來越多的人——稱他們爲世俗主義者、無神論者或人道主義者——根本沒有宗教信仰;但他們確實有自己的道德框架。這種根植於無宗教信仰的框架能夠成爲其自身的信仰體系,像任何宗教一樣指導生活決策。出於對這些人的尊重,我使用“多元信仰”而不是“多元宗教”或“跨宗教”。

在我 35 年的職業生涯中——作爲一名美國海軍陸戰隊步兵軍官,作爲一個在專制環境中處於宗教與現實政治交叉點工作的全球非政府組織的高管,作爲一名教授領導力和參與的教育工作者,以及作爲一名全球慈善機構的顧問——我發現,要與世界打交道,你得有一顆柔軟的心、一個清醒的頭腦和一雙隨時準備行動的手。

隨着新的一年開始,以下三條準則可能對你自己與周圍世界和信仰的接觸有用:用心傾聽、觀察;用腦覈實;用手參與。也許,有益的是,將其視作如何“愛”你的鄰居。

用心傾聽和觀察: 傾聽總是從自身出發。而且,我想說,瞭解自己總是始於你的信仰,以及這些信仰如何影響你與那些信仰不同的人的交往。傾聽也意味着按照他人對自己的理解去理解他們。如果我要愛我的鄰居,我就必須用他們能理解的語言和邏輯去愛他們——否則就不是愛。正如我父親常說的:“最深入地瞭解自己的信仰,也要充分了解鄰居的信仰以尊重它。”

用心觀察也是如此,在與某人或某地接觸之前,你要努力去理解其模式。這個過程始於謙遜,也終於謙遜,因爲很簡單,對於一個人或一個地方,總有你永遠無法理解的東西。有一次,我覺得我弄明白了某個來自另一種文化的人,因爲這個人看似試圖主導這個羣體。後來我瞭解到這個人是這個羣體中年齡最大的,在那種文化中,年齡最大的人不僅首先發言,而且通過這樣做,允許年輕人蔘與。保持謙遜。

謙遜使人能夠學習。當你用心傾聽和觀察時,你不僅能更多地瞭解不同的背景,還能更多地瞭解自己和你的信仰。我的非基督教朋友使我成爲了一個更好的基督徒。我已經學會了更好地闡述我所相信的,即便我也因他們在美德、神學和地緣政治方面的不同觀點而得到了豐富。

用腦子去核實。做好準備工作。提出尖銳問題。站在他人角度思考。當您在尊重自身價值觀和使命的同時,也尊重他人或其他地方時,“成功會是什麼樣子”?我的評估對我的談判和交流意味着啥?潛在的合作伙伴是不是不僅有能力去執行計劃,還能出色地完成?別打着寬容或者金錢的旗號容忍平庸。

留神“宗教間主義”。宗教間這個詞不錯,世界上很多人會依照我在這篇文章裡的描述來給它下定義。但我講的“宗教間主義”指的是宗教領袖爲了拍照而召開會議和舉行集會,除此之外啥成果都沒有。這樣的會議可以是通往實際項目的初步舉措;但要是它們僅僅帶來更多的會議,那就會有兩件事發生。首先,手頭的問題給照片讓位。其次,相關宗教領袖的可信度就降低了。

換句話說,通過覈實您的合作伙伴來管理您的資源。您得對您的信仰、您的社區還有您的組織負責,保證您會和辦實事的人合作。別害怕向潛在的合作伙伴打聽他們到目前爲止的影響,或者向其他人問問這種影響。

用雙手積極參與。傾聽、觀察和核實應當引發你的反思:你身邊的人——從你的配偶和家人到本地和全球的夥伴——都不是你。當你不再將自身想法強加於他人,而是在其自身背景下欣賞和理解他們時,真正的參與纔算開始。

所以,擼起袖子。與那些與你不同的人合作。依據當下共同的價值觀——諸如同情、正義、仁慈——爲你的社區做些實事,同時不要淡化任何一種價值觀,尤其是你自己的。我發現一起工作會建立起一種關係,在這種關係中,你可以談論不可調和的政治和神學分歧。這種關係也會揭示出原本不會出現的策略。這種針對鄰居的愛——傾聽、觀察、覈實與參與——能夠加快產生影響並增強可持續性,因爲存在一種超越差異的尊重以及由此產生的信任。

話雖如此,也存在不參與的時刻;或者正如所羅門王所告知我們的,“有時需剋制。”有時參與不僅無益,反而有害——因爲情況尚不成熟,或者因爲(潛在的)夥伴不情願,更糟糕的是,無法以相互尊重的方式參與。決定何時不參與需要依據你的傾聽和觀察做出敏銳的判斷。

我們身處動盪的時代。但我認爲,我們正從對與我們不同的人的最低限度容忍——僅僅容忍他們的存在——轉向承擔責任,去接觸和尊重他人固有的尊嚴和良心自由,同時保護他們作爲平等公民的選擇。這種彼此之間相互尊重的契約關係,也被稱作多元主義。這並非是一種所有人都被同化進主流文化的多元主義,而是一種根據尊嚴、平等和透明法治的共同價值觀將所有人融合在一起的多元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