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造就精采飲食 馬來西亞5大「經典必吃美食」

多元民族造就馬來西亞多元美食。 圖/馬來西亞觀光局 提供

【文・旅報傳媒】

最新公佈的《2025吉隆坡檳城米其林指南》共有143家餐廳入選,涵蓋超過30種豐富的料理風格,展現馬來西亞飲食文化的多元與精彩。馬來西亞的每一道美食背後,都蘊藏着說不完的故事。華人、馬來人、印度人等不同族羣的料理在這片土地交織融合,孕育出獨特而多元的飲食風貌。

「肉骨茶」-華人藥膳在異鄉的再創新生

這道源自中國藥膳傳統、隨着華人移民南下而誕生的料理,在馬來西亞被賦予了嶄新的生命與名稱,各地的肉骨茶風味不盡相同,而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發源地巴生。位於吉隆坡近郊的巴生有不少肉骨茶名店,其中由創始人後代經營的「德地肉骨茶」,可說是當地最具代表性的經典之一。這家店湯底濃厚醇香且富含膠質,堅持不提供調味醬料,以保留原汁原味的湯頭,展現正宗原味的自信。

【左圖】巴生德地肉骨茶。 【右圖】亞參叻沙。 圖/馬來西亞觀光局 提供

「亞參叻沙」-檳城代表料理

提起檳城代表料理,就不能錯過「亞參叻沙」,這道深受南印度、泰越與印尼飲食影響的小吃,融合多種辛香料,再加入華人傳統的粗米條,呈現出一碗濃縮檳城歷史與文化的美味。這道美食曾榮登CNN「全球五十大美食」第3名,而連續3年(2023-2025)榮獲米其林必比登推薦的「灣島頭叻沙」(Wan Dao Tuo Assam Laksa)更是當地代表。這家店現已由第三代老闆接手經營,傳承逾半世紀,每天清晨即手工研磨香茅、洋蔥、南姜、辣椒、亞參片、叻沙葉等辛香料,並耐心將魚肉逐條去骨、撕碎後熬成濃郁湯頭,再搭配新鮮的黃瓜絲、鳳梨、薄荷及一勺蝦膏,層層堆疊出酸香鮮甜的風味,最後撒上被飲食文化作家陳靜宜稱爲「亞參叻沙的靈魂」的火炬姜花,爲整碗湯品增添了畫龍點睛的一筆。

「椰腳粿條湯」-移民文化落地開花

源自中國潮汕的粿條隨着潮州移民來到馬來西亞後,在檳城大放異彩。其中,位於檳城喬治市的「椰腳粿條湯」(Pitt Street Koay Teow Soup),一早門口就絡繹不絕,無論在地人還是旅客,都爲了一碗熱騰騰的粿條湯而來。

「椰腳粿條湯」創立超過,如今已傳至第三代,最初是老闆林鄭來的祖父推着手推車在椰腳街一帶擺攤因此得名。椰腳粿條湯連續3年(2023-2025)榮獲米其林必比登推薦,最大的特色便是每日持續熬煮的湯頭,以豬骨、雞骨和鴨骨悉心熬製數小時,湯汁清甜而醇厚。店內招牌的鰻魚丸每日新鮮手工製作,口感彈牙滑順,是老饕們讚不絕口的必點配料。

「海南咖啡與白咖啡」-品味馬來西亞茶室文化

長江白咖啡的咖央吐司與白咖啡。 圖/凱的食尚日記 提供

馬來西亞的經典早餐,莫過於在傳統茶室裡來上一杯焦香濃郁的海南咖啡,搭配塗滿咖央醬與牛油的烤麪包與一顆半生熟蛋,簡單卻充滿南洋風味。在檳城營業超過70年的廣泰來茶室,深受當地人及馬來西亞富豪郭鶴年等名人喜愛。店家至今仍以傳統手法沖泡咖啡,並依循家傳秘方特調,風味格外醇厚濃香,是旅人造訪檳城不可錯過的美食地標。

從檳城往南至霹靂州的首府怡保,則不能錯過馬來西亞特有的「白咖啡」,其中以首家掛上白咖啡招牌的「長江白咖啡」最負盛名,在衆多分店中,又以隱身在羣山環繞間的「建龍谷」分店最爲特別,遊客能一邊欣賞嶙峋壯麗的山景,一邊細細品味口感絲滑、略帶奶香的白咖啡,享受山林間的愜意悠閒。

「煎蕊」-馬來西亞國民甜品

馬來西亞煎蕊配料豐富。 圖/凱的食尚日記 提供

煎蕊無疑是馬來西亞最適合消暑和作爲餐後甜點的選擇。這款清涼甜品由刨冰、椰奶、棕櫚糖,以及用班蘭葉與糯米粉製成的綠色粉條組成,獨特的風味與口感曾被CNN評選爲全球50大必吃甜品之一。

煎蕊雖然配料選擇多,但元素越單純,越能享受椰糖與椰奶交融合一的美妙。其中,位於霹靂州太平、創立於1940年的「Ansari Famous Cendol」,堅持傳統制法,口感細緻滑順,椰奶與黑糖香氣濃厚飽滿,吸引無數饕客旅人特地前往品嚐。

《我說福建面,你說蝦面:馬來西亞飲食文化特寫》

想更瞭解馬來西亞的美食文化,臺灣飲食作家陳靜宜也推出新書《我說福建面,你說蝦面:馬來西亞飲食文化特寫》,以臺灣人的視角深刻剖析馬來西亞多元族羣融合而成的飲食文化,激發更多臺灣旅人探索馬來西亞美食的興趣。結合臺灣與馬來西亞頻繁直飛的航班,現在正是展開一趟美食走讀之旅的絕佳時機。

延伸閱讀>> 新航慶祝飛臺58週年 推出5重超值優惠

想知道更多旅遊產業專業見聞,請持續關注「TTN 旅報」

想知道更多旅遊美食資訊,請追蹤按贊「udn走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