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美國人心繫心臟健康,卻鮮少向醫生分享監測數據

隨着技術的進步,人們自我監測心臟健康變得越來越容易,不管是通過戴在手腕或手指上的智能設備,還是血壓監測儀。然而,俄亥俄州立大學韋克斯納醫學中心委託開展的一項新的全國性調查發現,雖然許多美國人使用設備監測心臟,但很少有人將這些數據分享給醫生。

這項對1008名美國人的調查發現,近三分之二的人經常使用設備監測心臟健康,其中最受歡迎的有智能手錶(佔32%)、便攜式血壓計(佔31%)、健身應用程序(佔19%)以及可穿戴健身/運動追蹤器(佔13%)。在使用設備的人中,只有四分之一的人會拿這些數據跟醫生聊聊自己的心臟健康情況。

“這些自我監測設備對患者和給他們看病的醫生都很有幫助,因爲它們有可能儘早發現問題。例如,如果患者在家監測血壓,發現血壓一段時間以來一直在升高,他們可能希望儘早與醫生討論,而不是非得等到每年例行體檢的時候。

俄亥俄州立大學韋克斯納醫學中心預防心臟病學及女性心血管健康主任、莎拉·羅斯·索特女性心血管健康研究捐贈教席教授、醫學博士拉克希米·梅塔表示:“或者,他們可能在自己的設備上,比在醫生辦公室更早發現一些心律失常情況,比如心房顫動。”

梅塔說,患者越來越多地向她詢問自我監測健康設備的利弊。其中一位患者是 78 歲的蘇·範瓦森霍夫,她住在上阿靈頓,在她摔倒了幾次後,她的孩子們給她買了一塊智能手錶來追蹤她的健康狀況。

範瓦森霍夫患有睡眠呼吸暫停症,這會影響她的心率和呼吸,她密切關注着該設備所採集的數據。當她的智能手錶顯示出心率下降的模式時,她就預約了找梅塔看病。

“在不運動的情況下,正常心率爲每分鐘60到100次。心率可能會因心臟疾病或各種非心臟相關原因而有所不同,比如感染、脫水、焦慮或甲狀腺疾病。要是有人的心率或者心律跟平時不一樣了,最好去跟醫生說說。”梅塔說道。

說起運動,最大心率可以用220減去個人年齡來計算。梅塔說,進行中等強度運動時,目標是達到這個數值的50%到75%;劇烈運動時,則是70%到85%。美國心臟協會建議,要想保持心臟健康,每週得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者75分鐘的劇烈運動。

在一次找梅塔看病的時候,範瓦森霍夫發現她的智能手錶能做心電圖(心電圖能記錄心臟的電信號),還能通過電子病歷把檢查結果發給梅塔。

“有塊智能手錶,讓我覺得自己在健康管理上更有主動權了,因爲在醫療保健方面我不再被動。我有點心臟方面的問題,需要進行監測,對我來說,跟我的心臟病醫生或者初級保健醫生聊聊手錶上顯示的任何健康問題,這很重要。” 範瓦森霍夫說。

這項研究是SSRS在它那個綜合意見調查小組平臺上做的。SSRS這個綜合意見調查小組開展的是一項全國性調查,一個月搞兩次,是基於概率抽樣的那種。

數據收集於2024年12月16日至12月18日對1008名受訪者樣本展開。該調查通過網絡(n = 978)和電話(n = 30)進行,並用英語開展調查。在95%的置信水平下,總受訪者的誤差幅度爲正負3.6個百分點。所有SSRS意見小組綜合調查的數據都經過了加權處理,以代表18歲及以上美國成年人的目標人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