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外資機構最新發聲:正逐步提升中國資產配置比例,積極佈局人工智能、新消費等
財聯社5月20日訊(記者 沈述紅)5月19日至20日,由深圳證券交易所主辦的2025全球投資者大會在深圳舉行,國內外交易所、資管機構代表近400人蔘與了此次會議。瑞銀、美銀、摩根士丹利、未來資產環球投資等多家外資機構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全球投資者對中國市場信心在增強,他們正在逐步提升中國資產配置比例。
一家外資機構指出,過去數年中,人工智能與大科技在A股中的市值佔比不斷提升。全方位的政策寬鬆正在助力中國股市展開估值重構。這個過程中,海外投資者普遍比較看好科技或人工智能研發、新消費和高端製造相關賽道的企業增長潛力,也在這些方面開始進一步積極佈局。
在他們看來,持續的高水平對外開放,尤其是金融領域的對外開放,爲中國資本市場吸引優質的境外長期資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外資機構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有外資機構直言,將繼續把握中國金融雙向開放的機遇,期待在衍生品和ETF等領域進一步開展業務。
全球投資者對中國市場信心在增強
近期,通過與海外投資者的溝通,不少外資機構感受到,全球投資者對中國市場信心在增強,越來越多的投資者正在尋找在中國的投資機會,外資機構也正在逐步提升中國資產配置比例。
“全球投資者對中國市場的信心正在增強。”未來資產環球投資(香港)有限公司首席投資官Joohee An(安珠姬)稱。
她指出,近期中國在人工智能與機器人領域的技術突破錶明,其已在科技自主創新取得顯著進展。這種技術突圍提振了民營企業和消費者的信心,同時由於政府對民企的持續支持,大量現金流充裕的民企有望擴大資本開支和人才招聘規模,從而形成正向循環,推動消費復甦,最終改善企業盈利。
此外,和以往相比,目前中國能更好的應對和美國的貿易摩擦。儘管外部環境波動,人民幣匯率仍體現了更高的穩定性。“因此,外資機構正逐步提升中國資產配置比例,預期企業盈利的下行風險有限,市場也將迎來價格重估。”Joohee An稱。
“在剛剛結束的摩根士丹利中國BEST會議上,80%以上的投資者表示有可能近期增加對中國股票的敞口。”摩根士丹利董事總經理、中國在岸股票業務主管沈黎表示。
她看到,近期海外市場波動性較大,全球資產配置面臨新的格局。就中國市場而言,5月7日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一行一局一會的主要負責人從政策對衝、資金對衝、預期對衝幾個方面打出一鏈子穩市“組合拳”,極大程度地穩定了投資者和市場的信心。境外投資者尤其是長期資本亦表現出了較高的耐心和熱情,資金流向整體自2024年四季度以來呈現淨流入的態勢。
從亞洲基金經理的調查中,美銀中國區行政總裁暨大中華地區固定收益、貨幣及商品市場銷售部主管王偉看出,越來越多的投資者正在尋找在中國的投資機會,而只有16%的投資者在尋找其他機會,低於上個月的26%,還有10%的投資者已全面投資中國。
“市場對中國的興趣重新迴歸:過去一週,我們在深圳的‘中國投資峰會’上會見了許多投資者。 其投資者出席人數創歷史新高,證明了投資者的濃厚興趣,一些海外投資者多年來首次前往中國。”王偉表示,許多投資者讚揚了中國最近的政策一致性和明確性,並看好中國持續的技術進步。一些投資者指出,在岸投資者和消費者的信心似乎也已恢復到2021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通過與海外投資者頻繁的溝通中,我感受到,無論是量化基金還是做市商,鑑於流動性等需求,一些海外投資者希望能更好地參與中國市場。”瑞銀全球金融市場部中國主管房東明稱,中國的監管機構也正在積極地迴應全球投資者的關切點,併爲他們提供切實的幫助。
他了解到,海外投資者對中短期中國經濟走向如財政刺激規模、房地產活動情況、居民消費復甦節奏等話題比較關注,人工智能及其相關的行業(包括人形/工業機器人、人工智能眼鏡等)仍爲國際投資者關注的投資主題。
全方位政策寬鬆正助力中國股市估值重構
論及中國新質生產力領域對境外長線資金具備的獨特吸引力,不少外資提到了:人工智能、機器人、高附加值、精密製造、創新、估值重構等關鍵詞。
以沈黎爲例,她表示,海外投資者普遍比較看好科技或人工智能研發、新消費和高端製造相關賽道的企業增長潛力,也在這些方面開始進一步積極佈局。
在房東明看來,人工智能發展與DeepSeek提振科技投資風險偏好是今年推動中國股票的估值上行的敘事變化之一,也有力地推動了境內投資者的信心及國際投資者對中國股市的關注。考慮到人工智能的發展並不是一個短期過程,因此其對盈利的影響會在未來兩年到三年內逐步體現。
他認爲,下一階段A股的上市企業在兼顧主業的同時積極創新,以響應監管自新“國九條”以來對於上市企業探索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的重視與呼籲。“我們觀察到,過去數年中,人工智能與大科技在A股中的市值佔比不斷提升。全方位的政策寬鬆正在助力中國股市展開估值重構。”
“A股市場已經具備更高的戰略重要性。從多元化的角度分析,中國股票估值低於其他新興市場10%以上。”房東明表示,在具體的行業上,一些自主可控的行業,如必需消費品等,反而有可能受益於海外政策擾動。中國在許多方面仍然能夠在全球範圍內爲其客戶帶來超額回報機遇。
Joohee An則重點提及了創新和高附加值。她認爲,近年來跨國企業正在加速推進“中國+1”等供應鏈多元化戰略。在此背景下,中國與印度、東盟等主要承接“+1”產能轉移的地區的顯著差異在於,中國具備將顛覆性創新技術深度融入生產流程的能力。
“雖然低附加值的產業鏈環節將持續外遷至其他國家,但憑藉高技術、高效率、高質量、高性價比的獨特優勢,更多高附加值和精密製造產業更可能選擇留駐中國。”Joohee An指出,這一趨勢在人工智能、機器人、清潔能源、生物技術等新興領域尤爲明顯。
外資機構在華迎來新機遇
一方面,外資機構正逐步提升中國資產配置比例;另一方面,隨着中國資本市場高水平開放穩步推進,外資機構在華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持續的高水平對外開放,尤其是金融領域的對外開放,爲中國資本市場吸引優質的境外長期資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房東明直言。
一直以來,瑞銀是通過QFII和滬深港通北向資金參與A股的重要經紀商,市場份額一直處於領先地位。房東明透露,在不斷提升交易能力和服務質量的努力下,相較於2017年,該公司通過滬深港通進行的北向日均交易量提升了12倍。
“瑞銀將繼續把握中國金融雙向開放的機遇,推動更多海外投資者瞭解中國市場變化並更大程度地參與中國市場。”房東明稱,一方面,公司會持續服務好中短線交易型投資者,另一方面會把服務中長線投資型投資者作爲重點的服務方向,同時也期待在衍生品和ETF領域進一步開展業務。
沈黎同樣認爲,近年來,中國資本市場高水平開放穩步推進,以新“國九條”爲引領的資本市場制度型開放的空間不斷擴大,中國市場對外資的吸引力也不斷提高,外資機構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這些機遇主要表現在:
中國不斷推出高水平制度型開放政策——明確支持符合條件的外資機構在境內設立機構、持續提升金融市場開放程度,包括取消外資持股比例限制、放寬外資機構和業務准入條件、擴大外資機構業務範圍等,使得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擴展,讓外資進得來也留得住。
同時,中國持續提升完善QFII制度,完善互聯互通機制持續深入,吸引了更多外資金融機構和長期資本來華展業和投資。作爲2003年第一批進入中國的QFII,摩根士丹利對中國資本市場已經持續投資超過20年。除了在QFII/RQFII制度的不斷髮展和完善之外,10年前互聯互通機制的推出,給海外投資者提供了參與中國資本市場更加便利的途徑。
“我們看到相關制度還在不斷的優化和深入的過程中,爲吸引更多的長期資本和耐心資本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條件。”沈黎表示。
她從微觀層面觀察到,交易所近些年也在不斷完善交易細則和交易行爲的管理,以“趨利避害、突出公平、從嚴監管、規範發展”爲總體思路,爲市場注入更多的透明性、公平性,這對於外資機構長期佈局中國市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