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企業相繼宣佈儲能類項目終止或延期 儲能行業洗牌態勢漸顯

今年以來,萬潤新能、海四達、長盈精密等多家企業相繼宣佈儲能類項目終止、延期,涉及的技術及產品類型包括鋰電池、鈉電池、固態電池、儲能逆變器、系統集成等。

業內人士指出,儲能項目延期終止潮涌,表明行業面臨調整與重塑。未來,儲能行業的競爭將更聚焦於技術突破與商業模式創新,企業需在鞏固現有技術優勢的基礎上,穩步推進前沿領域的研發,避免盲目跟風。同時,應結合儲能與新能源發電的協同模式,探索更靈活的市場應用場景。

多個項目終止或暫緩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已有十餘個儲能產能類、電站類項目相繼延期、終止。

7月15日,萬潤新能發佈關於簽訂投資意向書的進展公告,稱擬在武漢青山建設的“武漢研發技術中心及產業化基地項目”,至今尚未開展,後續暫無進一步的開展計劃,經雙方溝通確認,該項目到期後自動終止,不再另行續展。公告顯示,該項目曾計劃投資50億元,專注於鋰離子電池、鈉離子電池、固態電池及氫儲能等關鍵材料的研發及量產。終止項目是公司根據目前的市場環境、發展戰略以及實際情況,爲降低投資風險、提高公司運營效率等所作出的決定。

6月4日,長盈精密公告稱,將“常州長盈新能源動力及儲能電池零組件項目”及“智能可穿戴設備AR/VR零組件項目”的建設期延長兩年,分別調整至2027年6月30日和2027年12月31日。長盈精密稱,此次調整是基於當前募投項目的實施進度、市場環境變化及客戶需求進度的影響。

4月30日,禾邁股份公告稱,鑑於全球貿易環境的複雜多變及現有產能對市場需求的充分滿足,公司經過審慎評估後,決定終止投資8877萬元的“儲能逆變器產業化項目”。

值得注意的是,與上述企業相比,儲能頭部企業依舊錶現不俗,上半年頻頻簽下海外儲能大單。6月,海博思創與歐洲大型儲能項目開發商Repono達成戰略合作,計劃在2027年前,共同推進總規模達1.4GWh的電網級儲能項目在歐洲落地;5月,比亞迪宣佈,比亞迪儲能已與可再生能源公司Grenergy簽署儲能訂單協議,爲Grenergy位於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馬綠洲項目第六期供應3.5GWh儲能系統。

在業內人士看來,儲能行業的分化趨勢表示行業已進入洗牌階段,缺乏技術優勢、規模效應和抗風險能力的企業將逐漸被淘汰,而頭部企業憑藉綜合實力將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

多重因素驅動調整

企業對儲能項目的調整,與市場及行業多重因素密切相關。

一方面,儲能市場的快速擴張與競爭加劇構成重要背景。有業內分析人士指出,近年來,儲能市場規模保持高增速,吸引諸多企業涌入。彭博新能源財經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儲能再次實現創紀錄增長,新增裝機69GW/169GWh,總裝機量達到159GW/358GWh。然而,近兩年碳酸鋰價格大幅下滑導致儲能電芯利潤空間急劇壓縮,儲能電芯平均價格從2023年初的0.9—1.0元/Wh降至今年年中的0.3—0.4元/Wh,僅爲原來的1/3。

“隨着市場玩家日趨飽和,一些跨界進入儲能領域的企業,在面對激烈競爭時,由於缺乏技術沉澱和成本優勢,難以在市場中立足,不得不放棄原有的儲能項目計劃。”某儲能企業人士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2月,國家發改委和國家能源局聯合發佈《關於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以下簡稱“136號文”),明確不得將配置儲能作爲新建新能源項目覈准、併網、上網等的前置條件,全力推動儲能建設市場化,這一政策調整也對企業的項目規劃產生影響。

另一方面,技術迭代的不確定性增加了項目風險。儲能技術處於快速發展階段,鋰電池、鈉電池、固態電池等多種技術路線並存,更新換代速度快。企業投資儲能項目需持續投入大量資金用於技術研發和設備更新,若在項目建設中出現技術路線選擇失誤或未能跟上迭代步伐,項目建成後可能面臨產品競爭力不足的風險。

以科信技術爲例,該公司4月披露,其原計劃募資3.6億元的“儲能鋰電池系統研發及產業化項目”已暫緩推進,截至2024年底尚未投入資金。該公司稱,此舉旨在應對國內儲能電芯及材料價格波動、市場競爭加劇、技術迭代及客戶個性化需求提升等挑戰,以確保投資效益併兼顧投資者利益。

在技術迭代中構築核心壁壘

儘管當前儲能市場面臨挑戰,但從長遠來看,技術創新仍是推動行業發展的核心動力。企業需加大研發投入,提升儲能產品性能,如提高電池能量密度、延長循環壽命、增強安全性等。

市場研究機構Infolink Consulting指出,對於企業而言,需在技術迭代中構築核心壁壘,通過提升產品安全性、優化儲能系統集成效率等方式搶佔市場份額,在全球需求擴張與區域競爭加劇的格局中,企業需做好成本控制與技術創新,才能在激烈競爭中實現突圍。

Infolink Consulting同時提到,隨着各省136號文承接方案逐步落地,儲能行業盈利模式將逐步明晰並優化,盈利預期改善有望進一步釋放市場需求,國內儲能市場在中長期的需求增長潛力均值得期待。

中信證券分析認爲,隨着電力市場改革持續推進,儲能容量電價機制逐步確立,國內儲能項目投資確定性將顯著增強,裝機規模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同時,在容量電價考覈機制設計下,儲能項目運行穩定性的重要程度進一步提升,有助於提升業主對儲能電芯、系統質量的要求,促進行業競爭格局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