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國聲稱將向美國購買大量能源 分析師銳評:政治噱頭大於經濟意義

財聯社7月31日訊(編輯 馬蘭)上週,歐盟宣佈將向美國購買7500億美元的能源商品,作爲美歐貿易協議的一部分。週三,韓國也宣佈將在未來購買1000億美元的美國能源產品。

這些承諾被特朗普政府視爲一項關鍵成就,但市場一直對此報以疑問。此前,就有分析師指出,歐盟如果真如特朗普所說在三年內購買7500億美元的能源,這將意味着歐盟的整個能源市場都被美國貨佔領。

另一方面,也有人質疑美國的能源基礎設施能否提供如此體量的能源出口。此外,由於能源進口由企業把控,歐洲能源進口商未必會配合歐盟的雄心壯志。

韓國本週的加碼,讓分析師感到更加不安。韓國的新訂單可能進一步擠壓美國的供應,從而對美國國內的能源市場產生影響。

標準普爾全球評級董事總經理Aneesh Prabhu認爲,越來越多的天然氣可能出口到海外,而且人工智能數據中心需求越來越多的能源,這將導致美國國內的價格上漲。

另一方面,能源經濟與金融分析研究所的能源專家Michael King表示,韓國應該按需購買天然氣而不是與美國出口商簽訂長期協議,這才能爲韓國應對天然氣需求下降提供更多靈活性。

政治手段

前美國外交官David Goldwyn表示,一般在貿易協定中,人們希望內容清晰且可執行,但美國目前取得的能源承諾既不明確,也不一定可執行,它們更像是一種政治鼓勵。

一個典型的矛盾在於,貿易協定應該是允許雙方履行承諾的協議,且通常甚至會列出違約的補救措施。但美歐與美韓的協議並沒有類似規定。

當被問及如果歐盟三年後未能實現其能源購買目標,美國將如何應對時,一位白宮官員表示,應對措施將是提高關稅。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相當於美國重新回到起點,然後可能再迎來新一輪的縹緲承諾。

ClearView Energy Partners董事總經理Kevin Book設想,想要雙方都滿意,這中間就可能需要一些政治智慧,最好的辦法就是含糊其辭。

日本可能就是一個例子。在日本對美國承諾的5500億美元投資中,部分將投入到美國的能源基礎設施和生產。特朗普聲稱,其中一項計劃是把阿拉斯加北坡的天然氣輸送到一個出口終端,再從那裡運往亞洲。

令人困惑的是,美國墨西哥灣沿岸有着更便宜的天然氣資源,同時包括日、韓在內的亞洲國家都在減少天然氣需求,以加速能源轉型。因此,新項目的盈利前景非常撲朔迷離,但日本並未透露更多細節,這也讓市場很難透視和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