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倡節儉過年 學者籲勿亂禁 移風易俗應先宣導

多地表態節儉辦春節,燈籠不再滿樹掛。(取材自湖南日報)

農曆春節將至,中國多地紛紛發佈「節儉過年」倡議。對此,學者認爲,每個人們廣泛接受的風俗習慣,都承擔一定社會功能,不能簡單地就定義爲「陋習」一禁了之;其次,「移風易俗」工作應該要先做充分的調研及宣導,出於避責思維的封禁措施往往效果適得其反。

據媒體報導,中國多地政府近來陸續發佈「文明過節倡議書」,再出現「節儉過年」的倡議和宣傳,號召弘揚「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深化「移風易俗」文明健康的過年方式,方式五花八門,不僅燈籠不能再滿樹掛,人們發放的壓歲錢金額也被限制。

這些節約過年措施引發輿論不同聲音,多數網民反對,認爲過年就是要喜氣,尤其中國春節去年剛列入非遺,今年有許多外國遊客會來體驗中國年,更應該熱鬧慶祝,讓外國遊客看到中國春節的全貌,「樹上只掛一個燈籠,這不是中國傳統春節的樣子」。

人民日報引述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院教授陳那波對此表示,家風建設、社會風俗的建設是中國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這些倡議不失爲一種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探索」;但在當前的基層治理中,還需要更多的有效措施和創新方法。

陳那波說,每一個能被人們廣泛接受的風俗習慣,都是經過了長時間社會選擇過程,都承擔一定的社會功能,不能簡單地就定義爲「陋習」一禁了之;其次,「移風易俗」工作應該要先做充分的調研,對於確需「移」和「易」的,需要有合適的替代選項,以倡導爲主,相信羣衆的判斷力,出於避責思維的封禁措施往往效果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