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貨或快逃?美中關稅戰「海嘯第一排」臺商曝慘況:靈魂已脫離身體
臺灣曾是製鞋大國,大多已移到東南亞製造。(圖/報系資料照)
儘管川普宣佈對等關稅在10日凌晨緊急喊卡,延後90天,要各國把握機會上門協商,臺灣已掛號排首波對談,面對「國難」等級的關稅戰,賴政府急提880億補助方案,並組團下鄉與產業對話,但人在他鄉的臺商恐等不及國家的奧援,CTWANT記者採訪多國臺商,他們身處關稅海嘯第一排,有的急飛全球找客戶、有的一臉茫然,更多的在想,這90天要拿來囤貨、還是捲包袱快跑?
「我現在真沒空跟你聊!」一家在中國大陸、越南做鞋的臺商焦慮地迴應CTWANT記者,「現在連美國客人都還不清楚狀況!」他4月3日凌晨得知中國和越南的關稅數字分別爲34%(15日已追加到145%)和46%後,就直接買機票去找客戶,畢竟鞋廠淨利不到10%,加徵關稅後怎麼拆帳是個大問題,恐怕接下來還要找新的生產基地。
「我們還能搬去哪裡? 川普打破了我們過去所有的認知,國際分工、避稅跳板,over了。」另一家在越南做塑膠射出的臺商跟CTWANT記者說,以前一卡皮箱走天下,臺商長年以來逐水草而居,想方設法壓低成本,關稅一來利潤歸零,「現在我快70歲了,逃不動了,不如歸去。」
越南政府緊急跟美國談關稅問題,因爲越南對美出口佔GDP比重超過20%。(圖/翻攝自越南政府官網)
美中貿易戰2017年開打後,加速臺商將大陸製造基地轉移東南亞,但東南亞同時也成了中國廠商改地方組裝、以洗產地,這也讓美國在越南的貿易逆差,從2017年的383億美元,去年已經超過1千億美元,因此這次被川普重懲46%的對等關稅,CTWANT記者問到的越南臺商,幾乎都已暫停出貨、停止接單,員工放假狀態。
越南臺灣商會聯合總會總會長袁濟凡表示,臺商工廠的4月訂單還在生產,但之後就要等品牌商指示,部分關稅一定會由生產商吸收,但工廠吸收5個百分點已是極限。臺灣成衣廠多數產能集中於越南、印尼、柬埔寨,此次分別被課徵對等關稅46%、32%、49%,除了中國的145%,都比預期嚴重,廠商多元產地分散風險的效果有限。
因關稅問題,原本該動起來的中國製造耶誕節訂單目前停擺中。(圖/新華社)
一名臺商解釋,依產業實際經驗,成衣代工廠能與品牌客戶、終端消費者共同分擔關稅,代工廠利潤率是第一個受到影響的,若品牌商將終端產品售價調漲後,勢必也影響到消費力,讓整體的下單力道放緩,形成惡性循環。
「我們已經收到美國客戶暫停出貨一個月的要求。」柬埔寨做成衣的臺商跟CTWANT記者說,「現在柬埔寨內部很亂,政府也沒什麼頭緒,同業都在熬、看熬過這個月,下個月有沒有轉機。」因爲服裝業毛利很低,大家現在都守着原料布按兵不動,讓員工放假、薪水發少一點,先撐一下再說,「還好跟別家比起來,這邊工資不多,先別讓員工失業就好!」
而在中國大陸的臺商,因爲中美官方兩強火車頭衝撞中,不斷加碼到天價的關稅,已讓他們有些麻木,決定先觀望。做進出口貿易的臺商跟CTWANT記者說,「原本說加46%,那時很害怕,後來一路看他們喊價,破100的時候,我就覺得,加吧加吧沒差了,反正我靈魂已經脫離身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