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癌症患者來說,5年是個坎兒?專家提醒:80%的復發在這一階段
5月21日,辛柏青發布朱媛媛去世訃告,稱她與癌症抗爭近五年時間。那麼,對癌症患者來說,5年是個坎兒嗎?
癌症五年是道坎兒?專家提醒:80%的復發發生在這一階段
在腫瘤領域,“五年生存率”是一個常被提及的概念。南京市第二醫院(南京市腫瘤醫院)腫瘤內科主任、主任醫師王清波解釋道,這一指標是通過大量統計學研究得出的:“大部分腫瘤患者在經過規範治療後,復發風險最高的時期是治療後2—3年,約80%的復發發生在這一階段;少部分(約10%)會在5年內復發。如果患者在5年內沒有復發,那麼其復發風險會大幅降低,臨牀上通常認爲達到了‘臨牀治癒’。”
但他也強調,五年生存率並非絕對界限:“確實有極少部分患者會在5年甚至10年後復發,醫學上沒有100%的絕對。不過,對於大多數患者而言,5年是一個重要的節點,它意味着病情趨於穩定,治癒的希望大大增加。”
對於治療後5年內的癌症患者,王清波也給出了兩條核心建議。“一方面是發現問題要規範治療。一定要嚴格遵循醫囑進行治療,不能自作主張中斷或更改治療方案。”王清波坦言,臨牀中他見過不少患者,覺得自己“感覺良好”就隨意停藥或減少治療,結果導致病情復發,而規範治療是降低復發風險的基礎。“另一方面就是做好定期複查。腫瘤復發早期往往沒有明顯症狀,只有通過定期複查才能及時發現微小的復發竈或轉移竈。”他指出,複查項目需根據具體癌種制定,可能包括影像學檢查、腫瘤標誌物檢測等。一旦發現復發跡象,及時干預治療,仍有可能提高生存率,延長生存時間。
做好三件事,降低防癌風險
除了定期體檢,普通人該如何降低患癌風險?王清波結合臨牀經驗,給出了三大防癌建議。“首先是培養良好的生活方式和情緒狀態。”他建議,應該避免熬夜,保證充足睡眠,讓身體各器官得到正常休息和修復。同時,減少燒烤、醃製食品的攝入,戒菸限酒。“長期處於高壓力、抑鬱等不良情緒狀態,會影響機體的免疫系統,增加患癌風險。所以,學會調節情緒,保持樂觀開朗的心態至關重要。”王清波強調。
其次,選擇專業機構進行定期防癌體檢。“一定要到專業的體檢機構,最好是正規醫院的體檢中心。”王清波還強調一點,很多女性總是忽略或者排斥進行婦科檢查,“陰超比腹部B超更能清晰顯示子宮和卵巢的情況,對於早期發現婦科腫瘤意義重大。所以,提醒廣大女性一定要重視。”
最後,一定要積極治療慢性感染和慢性病。“像慢性肝炎、慢性萎縮性胃炎、腸炎等長期慢性病,也需要積極干預。就拿慢性萎縮性胃炎來說,如果不加以控制,可能會一步步發展爲胃癌,及時治療和定期隨訪能有效阻斷病情向癌症發展。”王清波說。
“癌症並非不可戰勝,通過科學的防癌體檢、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積極的疾病管理,我們完全可以降低患癌風險,甚至在早期將癌症‘扼殺在搖籃裡’。”王清波呼籲:“防癌不是50歲以後才需要考慮的事,從40歲開始,每個人都應該重視起來,定期進行專業的防癌體檢,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
常規體檢不等於防癌體檢,40歲就應及時關注
“其實從40歲開始,就應該重視常規體檢,而防癌體檢更要提上日程。”王清波解釋道,常規體檢與防癌體檢有着本質區別,常規體檢主要針對基礎健康指標,如血常規和生化、血壓、心電圖檢測等,旨在發現如高血壓、糖尿病、肝腎功能異常等一些常見問題,但往往無法識別早期腫瘤。他表示,防癌篩查種類很多,每個人的需求都不一樣,但有幾項常規防癌體檢核心項目適用於大多數人。
一是腫瘤標誌物檢測:通過血液檢測相關指標,如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等,雖不能僅憑此確診癌症,但可作爲重要的篩查線索;二是胸部低劑量螺旋CT:這是目前篩查肺癌的有效手段,比傳統胸片更能發現早期微小病竈,建議40歲以上人羣每年檢查一次。三是胃腸鏡檢查:包括胃鏡和腸鏡,是早期發現胃癌、腸癌等消化系統腫瘤的“金標準”。對於普通人羣來說,50歲以上若無高危因素,建議每2—3年做一次;若有高危因素,則需縮短檢查週期,建議每半年到一年做一次。“也有一些性別的特異性檢查,像女性應該關注乳腺癌篩查,包括乳腺超聲、鉬靶等,以及宮頸癌篩查,包括HPV檢測、TCT檢查;而中老年男性則要重視前列腺癌篩查,例如PSA檢測等。”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