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圍獵老年人的詐騙需要更多雙敏感的眼睛

杜蒿坨

街頭“1元秒殺”做局,數據畫像精準施騙,“教授專家”輪番登場,將成本不足30元的阿膠標價4980元賣給老年人……據報道,四川攀枝花警方近日打掉一個以“健康養生”爲幌子、專門對老年人實施詐騙的詐騙團伙,目前該案已正式移送檢察機關審查起訴。

又見熟悉的養老詐騙套路,又見騙子的圍獵表演。這一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精準圍獵的養老詐騙套路,看似設計巧妙、嚴絲合縫,形成了表演詐騙的閉環,實則也存在一些明顯的疑點和異常。比如,在某商圈有大量老人頻繁出入“忠糧優選生活館”,手中提着印有“特供保健品”的黑色塑料袋,就是一種不太正常的現象。攀枝花公安部門正是敏感地察覺到了這一異常情況,並引起高度重視,由此切入調查才揭開了養老詐騙的蓋子,打掉了養老詐騙團伙。

這一案例帶給我們的啓示是,防範遏制圍獵型養老詐騙需要更敏感的監督神經,需要更多雙敏感的眼睛。只有保持對養老詐騙的種種異常情況的敏感,才能做到對養老詐騙早發現、早防範、早干預、早制止、早查處,才能把養老詐騙的危害性控制到較小程度,才能更好地保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

養老詐騙無論採取何種套路,無論是在線下門店挖坑,還是在線上直播間設局,都有一些共同特徵或規律,都離不開“把手伸向老年人的錢包”這一本質,都會暴露一些蛛絲馬跡。在線下詐騙活動中,不少老年人往往頻繁地到某場所集中參加按摩、聽講座或營銷活動,往往在一開始會領雞蛋、掛麪、廉價藥貼等,然後會買回保健品、藥品、醫療器械或其他生活物品。在線上詐騙活動中,一些老年人則癡迷於觀看養生直播,經常與主播互動,或者接受主播的噓寒問暖,並逐漸被主播洗腦,接二連三地在直播間購物。

公安、市場監管等部門應該加強對線上線下有可能涉及養老詐騙的異常情況的監測,健全監測網絡,多渠道收集發現異常信息,提升對異常信息的反應、研判、處置效率,把異常信息作爲打擊養老詐騙的突破口,實現抓早抓小,讓防詐治理更靠前。相關網絡平臺應讓管理機制更敏感,通過AI工具提升對直播間涉老詐騙信息的篩查、甄別、攔截能力,動態調整完善直播敏感詞,發現直播間的營銷行爲有涉老詐騙的疑點時,及時採取取消推薦、限制流量,暫停賬號功能或封禁賬號等措施,並報告監管部門。

需要強調的是,子女等近親屬應對老年人多關心、多陪護、多溝通,讓老年人得到更多情感慰藉,避免老年人陷入精神孤獨,在發現老年人有長時間上網、頻繁接聽陌生人電話、頻繁網購或經常領回各種廉價物品、參加相關營銷活動時,應該引起足夠警惕,敏感起來,積極與老年人溝通,問明原因,如察覺老年人的行爲異常,該疏導的疏導,該勸誡的勸誡,該報警的報警。另外,其他人在發現老年人有頻繁出入某場所聽講座、參加營銷活動、購買保健品等異常情況時,也應本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理念,承擔一份呵護老年人的責任,及時向有關部門反映情況。

公安等部門還應聯合社區,通過多種民衆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防範養老詐騙宣傳,解構養老詐騙套路,教育引導老年人增強防騙意識,繃緊防騙神經。

供圖/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