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美平均關稅 6%恐降到1~2%
臺美貿易談判重點
臺灣對美享有貿易順差739.2億美元,是美國第6大貿易逆差來源,據經貿官員透露,臺灣對美國平均名目關稅約6.1%,最終可能被要求降到1%至2%,因核心農產品關稅可望不動,工業產品降幅將會較大。降幅應不少,但要看最後談判結果。至於「232條款」則鎖定晶片、藥品課稅,我方談判團隊已對美方表達供應鏈互補需求,相信一定可以爭取到較低稅率。
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經貿談判總代表楊珍妮甫自華談判返國,與美國貿易代表葛里爾和商務部長盧特尼克溝通。鄭麗君日前指出,雙方皆認爲談判至今取得建設性進展。外電則報導,臺灣可望在7月9日對等關稅大限前與美國完成談判。
一位產業分析師表示,川普政府依232條款啓動的國安調查後,對臺灣課半導體稅率不可能是川普最早喊的100%,但也很難爭取到零。不過,國內對半導體稅率,不必太擔心的,因爲臺灣晶片出口到美國只有74億美元,佔比僅4.5%,但是臺灣的晶片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在組裝成最終產品後出口到美國,若美國對含臺灣晶片的最終產品,例如伺服器或資訊、通訊技術產品課徵高關稅,會對臺灣產生間接影響。
他認爲,當然,美國坐地起價亂喊,但現在是美商客戶需要臺積電的晶圓,對護國神山來講,有實力「漲價」,客戶也一定埋單,政府不必爲臺積電擔心。
因此對232條款,產業分析師認爲,不管政府談得如何,對我半導體可以說沒影響,反倒是生技藥品,比較逃不掉。
藥界人士指出,若美國對藥品加徵關稅,全球藥品供應鏈將出現壓力,推升美商取得原料藥的價格,影響美國製藥業的藥品生產成本,新藥的價格自然會提高,除非健保願意以更高的價格來購買,不然臺灣可能面臨新藥供應中斷或新藥短缺的風險。
產業分析師指出,對等關稅將衝擊我機械業、資通信產業,尤其是後者產品輸美有7、800億美元,必須仰賴政府設法把美國宣稱的32%對等關稅往下降,但政府若想降得多,我國關稅勢必得對美國大幅調降,恐怕最後須「讓利很多」,談判結果可能不會像行政院經貿辦說得很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