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美貿易談判恐全失效 智庫:未來4年臺廠需要政府

學者呼籲,對等關稅將加重業者的經營負擔,政府應協助產業度過未來四年。(示意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在AI 相關助力下,2024年臺灣對美國出口1,163億美元,自美國進口424億美元,貿易順差爲739億美元。美國總統川普團隊以「739 ÷ 1163 = 63.54%」,算出對臺灣進口品課徵的個別國家稅64%,併爲臺灣打五折,64÷2 = 32%,正是臺灣將面臨出口美國的對等關稅稅率。

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同時也公佈,不適用此次對等關稅稅率的商品包括:1、受 IEEPA 50 USC 1702(b) 約束的物品,2、銅、藥品、半導體和木材製品,3、金條,4、美國沒有的能源和某些其他礦產。而稍早已受到第232條關稅約束的鋼鐵/鋁製品和汽車/汽車零件,加上所有可能受未來第 232 條關稅影響的商品等,也不適用對等關稅。

前立法委員、華府智庫哈德遜研究所資深研究員許毓仁指出,半導體晶片在這波被豁免,但周邊零件供應商、上下游供應鏈可能受到影響,衝擊到整個產業。更何況,他人在華府所見,川普利用關稅作爲武器的決心,不容外國低估,這次只是第一波,可能還有第二波!

許毓仁提醒,政府應該要認清現況、過去談的貿易協定包含21世紀臺美貿易倡議,都可能失效了,以行政院3日的反應,政府看來還沒準備好應對策略。除了迴應美方的作法,政府更應該思考配套措施,由於臺灣有存在很多低毛利產業,對等關稅將加重業者的經營負擔,政府應協助產業度過未來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