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獨裁政府 藍白必須合作
廿六日,國民黨號召羣衆走上凱道對抗獨裁,民衆黨也動員支持。這場凱道抗議,除了讓支持者宣泄積壓的不滿,更重要的是,它應被視爲藍白攜手抗綠的重要起點。
「館長」陳之漢的現身與韓國瑜的擁抱,讓羣衆既振奮又動容;當「館長」在臺上哽咽、大喊「把自由還給臺灣」;當民衆黨主席黃國昌振臂高呼「這場針對大獨裁的罷免戰,我們參戰到底!」羣衆歡聲雷動。臺下舉牌者高舉「綠色威權」、「今日柯文哲,明日任何人」、「反綠共、戰獨裁」等標語;藍白支持者站在一起,主張毫無衝突,從一月的「釘孤枝」到四月的「戰獨裁」,兩大在野力量其實可以非常接近。
「分則兩敗」,藍白都曾有過慘痛經驗。過去藍營抱持本位主義,白營則以新興政黨自居、輕視「老政治」;但在賴政府動用國家機器打壓異己,透過檢調清算、一步步收攏權力面前,這些「堅持」都顯得蒼白無力。民進黨與側翼想要殲滅的不只是柯文哲與民衆黨、不只是青年連署領銜人;林岱樺遭約談、陳水扁被出征,這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雖遠必誅」。
臺灣選舉多采單一席次選區、相對多數決,本質上就是對現任者的「不信任投票」;最理想的目標不是宣泄情緒,而是以集體行動阻止不適任者繼續掌權。若因情緒分裂而各自爲戰,只會分散票源,讓對手坐收其利。二○二四年總統大選,藍白之間的猜忌與角力歷歷在目,一場本應凝聚共識的合作,最終卻因傲氣與面子而破局;讓六成期待政黨輪替的民意落空,卻成全了賴清德掌握國家機器的野心,開始了對政敵的鬥爭。回想當初藍白「六點共識」中,民衆黨本可主責制衡,如今法務部卻成爲追殺民衆黨的打手,這樣的轉折令人無限感慨!
隨着民衆黨宣佈參戰,藍營雖戰局險峻,但士氣可望提振。從先前基隆市長謝國樑罷免案可見,罷免投票本質上就是基本盤的硬戰。在綠營全力動員下,罷免門檻早已非難事;至於中間選民,罷免投票的意願本就低迷,成敗將取決於國民黨如何動員基本盤投下不同意票。以二○二四年不分區立委政黨票爲粗略衡量基礎,藍營情勢更爲險峻。若罷免戰淪爲藍綠對決,白營與中間選民卻置身事外,則藍營守勢更加艱難。白營政黨票在各地平均仍有超過兩成得票,將成爲決定勝負的關鍵助力,只要藍白冷靜思考,明白彼此利益實際上緊密相連;一可保住國會,更可避免民衆黨從關鍵少數淪爲被民進黨欺壓的小黨。
藍白默契的培養,還將決定二○二六縣市長選舉的格局。藍白若合,甚至連翻轉早已成爲民進黨禁臠的臺南市,都並非不可能!二○二二年謝龍介僅以約百分之五得票率惜敗;二○二四年,藍白政黨票在臺南市合計已經超過民進黨,臺南尚且如此,其他縣市更可引以爲鑑。還有更遠的戰場在二○二八年,藍白已無重蹈二○二四覆轍的本錢;唯有持續合作,累積信任與默契,臺灣纔不會再讓少數民意化爲威權壓迫。藍白主事者任重道遠,必須展現政治智慧,而現在就是開始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