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楊元慶:AI的終局是服務於人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孔海麗 巴塞羅那報道

3月的巴塞羅那,聚集了全球電子通信玩家,距離CES僅僅兩個月,再次向世界力證了AI在科技界絕對的統治力。

多位業內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感慨, MWC(世界移動通信大會)已經從傳統的通信技術大展,變成了人工智能角鬥場,AI硬件與解決方案成爲絕對焦點——外摺疊屏筆記本、太陽能PC、AI推理服務器等產品前人頭攢動,而5G-A、6G原型技術的話術悄然變成“爲AI鋪路”,光纖廠商亦將傳輸速率目標錨定“滿足AI爆發需求”。

這其中,筆記本電腦作爲AI最理想的落地終端之一,也隨潮水站到了舞臺中央。

一個側寫在於,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受MWC主辦方邀請,在“Tech game changers”環節發表主題演講,闡述端側AI的指數級增長。

關於這場AI革命的遠期設想,楊元慶也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的採訪中透露了更多——AI PC不是終局,甚至硬件形態也不重要,重要的是,AI服務於人,每個人都能擁有自己的AI智能體。

在這場技術迭代的洪流中,楊元慶和他帶領的聯想,堅定看好兩條主線:端側AI將有指數級躍遷,混合式AI實現生態重構。

端側AI:從硬件到“智能體”的質變

“未來12個月,端側AI性能將提升3倍,這只是保守預估。”楊元慶在接受採訪時,爲AI終端的進化定下基調。支撐這一判斷的是兩大變化:計算力的突破與模型效率的躍升。

楊元慶認爲,AI芯片激活了“新摩爾定律”。

“有人說摩爾定律停滯了,但AI芯片重新激發了市場活力,可能一點都不會停滯,甚至還會加速。”他說。

與此同時,模型優化大幅提升了效率——同樣參數量下,新一代模型響應速度提升2倍,能耗減少40%,精準度的提升有目共睹。

兩個因素疊加,成爲AI端側性能增長的支撐。

所以聯想對AI PC的普及是積極樂觀的。

財報業績亦是證明。在剛剛過去的三季報中,聯想披露,截至2024年底,AI PC在PC銷量中的佔比已經達到15%,提前一年達成預定目標。

楊元慶認爲,2025年這一比例將升至25%,2026年突破50%,2028年預計達80%。“這不是硬件迭代,而是讓PC從‘個人電腦’進化爲‘個性化智能體’。”

在人流如織的展臺,聯想演示了全球首款外折屏AI PC,屏幕具備五種形態,可以摺疊、外擴、合成平板,也集成了AI智能多任務處理功能,內置的聯想AI Now能跨設備調用用戶數據,自主分解任務並規劃行動。

多摺疊AI PC與聯想集團同步推出的太陽能PC,是聯想技術野心的一個映照。聯想集團智能設備業務商用事業部高級副總裁、總經理Steven Long也透露,這些概念產品旨在驗證柔性屏工藝、新能源供電等技術的商業化潛力。“如同汽車行業的概念車,它們爲未來5~10年的終端形態提供靈感。”

市場需求的共振正在形成。PC已進入新的換機週期,疊加Windows 10服務終止、企業AI應用蓄勢,2025年全球PC需求將同比增長12%。AI PC尚未出現“殺手級應用”,但企業需要爲未來囤積“彈藥”。

只是,這些並不是聯想的終極目標。“我們的終極目標是每個人都有一個你自己的人工智能雙胞胎,也可以稱作AI智能體。”楊元慶表示。

在抵達楊元慶的終極想法之前,需要先解決行業部署AI的攔路虎。

海量數據既是財富,也是軟肋。爲此,楊元慶提出的混合式AI佈局,可以同時兼顧效率與安全。

“人工智能的核心就是數據,有了數據,纔是智能的前提,但是沒有計算力也是不行的。”他說,雲上面有很多算力,但是不夠讓人信任,所以要用可信任的計算力,PC、家庭服務器,來幫忙處理這些數據,讓你無論身在何處,隨時隨地地調取這些生成式人工智能基於你過往的數據得出來的你想要的一些結果,一些結論。這就是個人智能。

楊元慶舉了個例子:“比如十年以後你未必能記得住我們今天的採訪,你問了什麼問題,或者有哪些人蔘加,但是你個人的人工智能的雙胞胎會幫你記住,甚至會提醒你,十年前我採訪過元慶,我問了他什麼問題,他怎麼回答的,都能夠出來。”

在他的設想中,個人AI智能體,不只是大語言模型,還會是大行動模型,能夠幫助人類做出具體執行,代理日常能夠騰出精力來的瑣碎行動。

總結起來就是——人工智能是“賦能人”,而不是“取代人”。

在這件事情上,聯想處於優勢生態位。在“AI for all”的願景下,探索了各種終端的能力,在各個生態裡面,都有自己開發的能力以及經驗,並且支持跨設備、跨平臺、跨操作系統。

混合式AI:走向AGI的必經之路

當個人終端可能被AI重塑,企業市場仍困於“數據割據”。

“ERP、CRM、HR系統各自爲政,形成封閉的‘點狀智能’。”楊元慶指出企業智能化的核心矛盾,數據孤島不破,AI價值難釋放。

聯想的解法依然是構建“混合式人工智能”架構——通過端、邊、網、雲的協同,將分散數據匯聚至私有云訓練模型,再部署至邊緣側推理。

楊元慶以聯想全球最大的PC生產製造基地合肥聯寶爲例,企業智能首先要構建混合式基礎設施,再進行數據的採集、存儲與處理,用於企業AI模型訓練,成熟後在邊緣或個人設備推理運算。隨後挖掘企業數據價值,開發解決方案模板,構建應用庫。這些方案助力銷售、市場、法務等多團隊工作。

“真正的突破在於‘打穿數據壁壘’。”楊元慶透露,聯想也正與微軟、SAP等行業生態夥伴攜手,將不同系統數據接入統一平臺,開發行業專屬模型。

混合式AI的另一層含義是私域與公域智能的協同。

個人場景中,數據主權迴歸用戶,“手機、PC、手錶數據應由用戶信任的算力(如家庭服務器)處理,生成專屬知識庫。”企業場景中,訓練與推理依託私有云,確保數據主權,而公共智能負責通用任務。

押注AI的聯想,在全球科技股的“AI成色“大考中,表現突出。三季報公佈後,其收穫了季度業績與股價的雙重歷史新高。業界分析人士認爲,一是聯想正在從PC製造商變成AI全棧服務商,二是,混合式AI戰略可能會在AI普惠的節點爆發更大價值

聯想也被機構列入新的“中國科技七巨頭”,對此,楊元慶在採訪中選擇淡化標籤,他認爲,關鍵是要在戰略指引下,做好創新、做好技術開發,把個人智能和企業智能不斷推到新的高位,帶動業務的持續增長,這是聯想所想的事情。“如果能夠恰好在風口上,那也很好,但是我們不去追求風口。”

他表達的一切,如果整合成一句話,則是,AI的終局是服務於人,能把這件具體的事情做好,中間需要長征一樣的歷程。如果最終能達成,那麼商業收穫,只是順其自然的結果。

MWC 2025的喧囂中,楊元慶與業界的共識同樣在於,AI從參數競賽轉向解決真實問題。無論是端側AI的普惠,還是企業數據的價值重構,聯想的終極目標始終明確:讓技術迴歸“服務人”的本質。

當下還只是第一步。在這條路上,AI的每一次進化,都在向“人本”答案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