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劉慶柱:圓明園爲何要保持“傷疤”?

來源:新華網

“考古不是挖墓,考古就是研究歷史。”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

中國圓明園學會名譽會長劉慶柱說:

“考古學利用實物,讓歷史更全面、更真實。”

北京猿人遺址、長江流域古人類遺蹟……

考古實證不斷刷新着我們對中華文明長度的認知

它絕非獵奇尋寶

而是以科學之手

復原人類來路的莊嚴事業

建築是凝固的政治

圓明園尤甚

爲什麼侵略者火燒圓明園?

劉慶柱點破關鍵——

圓明園是國家核心政治中心之一

在清代一百多年的時間裡

皇帝在此避暑理政

見證雍正至咸豐五朝政務風雲

從“福海”的命名深意

到嚴謹遵循的中軸線佈局

再到各殿宇極具政治色彩的稱謂……

空間佈局處處彰顯皇權威儀與國家象徵

侵略者的烈火

是蓄意的政治報復與武力威懾

這片廢墟

是無可替代的歷史教科書

有人呼籲重建昔日輝煌

但劉慶柱堅定主張

原址廢墟必須保留!

“這是殖民主義罪惡的鐵證,

是無可辯駁的歷史見證,

是最好的愛國主義教材。”

它時刻警醒國人:

忘記歷史,即是背叛

寬恕不代表遺忘,記憶永不能磨滅

走進圓明園,我們看什麼?

不僅僅是殘磚斷瓦的創傷

而是透過建築肌理觸摸國家命運

不是獵奇秘聞

而是在實證考古支撐下

理解文明韌性與歷史深意

這片傷痕累累的土地

是最深沉的歷史課堂

它在無聲而有力地訴說:

居安思危,自強不息!

策劃:林明

統籌:李欣王碧姣王坤朔

拍攝:丁梓朔

文案:熊詩雨

剪輯:董子晗

設計:呂芷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