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華映資本季薇:具身巨頭一定會出現在中國,現在錯過就晚了
6月28日,“2025華映資本年度大會”上,華映資本創始管理合夥人季薇在近一小時的主題發言中,系統闡述了華映的投資邏輯,更是直接回應了華映資本在具身賽道的佈局原則。
她的判斷明確而犀利:具身智能賽道將誕生中國下一個科技巨頭,錯過這一波,相當於錯過了新能源車的2018年。
季薇表示,從一級市場來看,當前87%的投資金額已集中在科技領域。在人工智能成爲全球資本共識的當口,季薇提醒:“去年中國私募股權市場整體下滑,但AI領域增長了35%。但這仍不夠,美國投入是中國的4倍,全球1/3的私募資金都投向了AI。這是時代主題,不容懷疑。”
她用一條時間軸勾勒出具身智能在技術端的邏輯必然:2012年感知層突破(卷積神經網絡),2016年控制層突破(強化學習),2020年之後決策層突破(預訓練大模型)。而這三層技術的演進,正是推動機器人產業跨越“能看、能動、能決策”的核心基礎。
“爲什麼我們現在就投?因爲就像新能源車一樣,等行業爆發時,巨頭已成型,創業者的機會幾乎爲零。”季薇舉例比亞迪、小米SU7的高速放量,強調“巨頭的形成往往在看不清、未落地的補貼期”。
面對外界對“泡沫”的質疑,她不避鋒芒:“我們不是追熱,而是找出能穿越週期的企業。”她將華映對具身智能企業的判斷歸納爲兩個標準:一是垂直場景落地能力,比如雲深處、魔法原子;二是大模型通用大腦能力,比如自變量機器人。
她進一步指出了當前具身智能領域的“技術不可能三角”:通用性、智能性、自主性——“目前所有機器人公司只能取其二。”她坦言:“我們的判斷體系,正在這個三角中尋找突破路徑。”
最後,她強調,具身智能不僅是AI軟件和算法的突破,還需要與中國製造業的整條生態深度結合。“中國有非常大的優勢。我們堅信,具身智能的巨頭肯定會在中國產生。”她說。
華映的投資法則不再拘泥於早中晚期劃分,而是從“定義權”“主導權”“參與權”三層視角切入賽道演化週期。以具身智能爲例,華映已開始同步佈局核心零部件,試圖從出貨數據反推整機廠潛力,“在產業節奏與資本週期的交匯點上卡位”。
在資本回歸理性的大背景下,季薇的發言爲仍在AI浪潮中觀望的投資人敲了一記響鐘:這是下一場中國式科技奇蹟的起點,不能錯過。(袁寧)
本文來自本站科技報道,更多資訊和深度內容,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