鍛造報告文學的魅力(堅持“兩創”·關注新時代文藝)
閻晶明
評價一部報告文學作品有許多方便簡易的角度:題材是重大的,採訪是艱苦的,表現是真實的,等等。而文學性往往成爲一個看上去來不及探討的“枝節”問題。事實上,文學性至關重要。
近10年來,報告文學創作的熱度和強度有目共睹,且有不少值得關注的特點。
聚焦國之大者的創作抱負愈加彰顯。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新時代經濟社會的鉅變,對革命歷史的回望,對重大事件、典型人物的記錄,報告文學作家總是呼應着時代召喚,發出文學的強音。有很多重大題材,小說家還來不及反應,創作上的跟進也沒那麼快,報告文學能夠迅速補上,顯現其敏感與敏銳。
題材選擇越來越寬闊。許多報告文學作家努力以更專業化的態度和素養,去表現專業領域尤其是科技領域的人物故事。當今時代,科技發展迅猛,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各領域的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作家在相關領域知識儲備的多少決定着作品的成敗。這就對創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航天、醫藥、人工智能、橋樑建築、舊城改造等領域和主題,都有相應的報告文學作品問世,我們已經看到作家們的努力及其成效。
作品的厚度和容量普遍增加。長篇報告文學幾乎成爲報告文學創作的主流。就像小說領域是長篇小說一家獨大一樣,著作型的長篇報告文學成爲創作者的普遍追求。這樣的情形,也與前述的題材重大、歷史脈絡較長、人物衆多、專業化程度普遍較高的客觀情形有關。創作者已經不滿足於概述式的描寫,讀者也希望從中得到更加豐富的知識,包括相關領域的專業知識。
重大主題、專業表達、長篇敘事,構成了當前報告文學創作的基本風貌。報告文學在朝着這樣“專”而“大”的路徑發展時,糾纏在其周圍的議論也愈加多重。直面、梳理、分析這些聲音,對報告文學的繁榮發展殊爲重要。
最爲突出的是如何加強報告文學的讀者接受。隨着報告文學的長度不斷增加,中短篇報告文學越來越不受重視,無論推介、評獎,都以長篇爲主。長篇鉅製式的作品客觀上限制了社會公衆的接受,要知道一部報告文學書籍動輒近百元,讀者還要花足夠多的時間才能完成閱讀,許多作品因爲篇幅過長而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讀者檢驗。作家在創作之初應有讀者意識,一部報告文學作品不僅是爲了給所寫領域、地方、機構記錄一段歷史,提供一種有人物有故事的“年鑑”或“志書”,還要能滿足社會公衆對某一陌生領域、事件、人物熱切及時的關注。這就意味着報告文學要從一味求大求全中跳出來,重新思考其作爲輕騎兵的優勢。
其次,如何釐清紀實與虛構的關係。這是一個老問題,近年來也面臨着新情況。小說創作這些年出現紀實化的趨勢,故事發生地有現實依據,而且往往是作者的故鄉,作品講述家族歷史,引入方言俚語、民間習俗等,都強化了紀實色彩,使得紀實與虛構的界限更加模糊。這種情況下,報告文學如何凸顯其紀實的特質?一些作品通過大量的人物對話,努力還原現場感,但試想,一部描寫已經發生了半個多世紀的人物事件的報告文學,要想在對話上如實還原,是非常困難的,要面臨着是否真實的質疑。可以說,在紀實與虛構的問題上,報告文學作家比小說家面對的難題更復雜,處理起來更棘手。
再次,報告文學的文學性問題。很多報告文學作家都有這樣一種強烈訴求,自己的作品是文學作品,希望並且必須將其作爲文學作品來對待。這是文學意識和藝術性要求的體現,卻經常被有意無意地忽略。評論家評價一部報告文學作品有許多方便簡易的角度:題材是重大的,採訪是艱苦的,表現是真實的,等等。而文學性往往成爲一個看上去來不及探討的“枝節”問題。事實上,文學性至關重要。應該對報告文學作品的文學質地給予特別評述,同時還應從理論上、從創作學的角度,對其文學性提出要求。不得不說,一些報告文學作品在敘述上沒有特別用心,語言表達也不太講究,細節化的描寫不夠豐富、精彩,求大求全的抱負蓋過了對語言的追求,沒有達到和主題高度相匹配的藝術高度。
或許因爲這樣的原因,目前的報告文學界,總被其他一些概念所衝擊。紀實文學若即若離,似乎相對於報告文學,紀實文學更側重親歷者的追述,對過往人與事的回憶更值得采信;“非虛構”異軍突起,人們印象中非虛構的題材往往沒有那麼重大,描寫卻又比較深入,小人物小事件折射出時代潮流,更具文學性追求。留給報告文學的似乎就是以重大題材爲主了。這樣的情形既缺少理論上的劃分,也少有人討論其中的共性與差異、涵蓋與交叉,報告文學由此面臨創作學上的生態危機。
從報告文學誕生時起,那些留在文學史上的經典作品,本身就是文質兼美的代表,因爲有着對時代生活真實、真切、及時的呼應,這一體裁的優秀作品也更有廣泛傳播和產生深遠社會影響的機會。作爲現代社會應運而生的文學體裁,報告文學應始終保持這樣的品質,以真實且有典型性的人物故事,迅捷且具有超越性的思想情感,淺顯同時又極富藝術感染力的文學語言,真正展現報告文學作家的敏銳和擔當,展現報告文學鮮活的生命力以及恆久的藝術魅力,發揮文學呼應時代召喚、講好新時代中國故事、以文化人以藝通心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爲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 人民日報 》( 2025年02月18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