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線愛追股、長線死抱…結局都一樣!不賣就不虧?成「煮青蛙」最後慘賠

投資人若缺乏紀律,短線追股容易變「溫水煮青蛙」,長線死抱則像「冷水拔雞毛」,最後都可能慘賠出局。中央社

你要溫水煮青蛙?還是冷水拔雞毛?

不管是「溫水煮青蛙」(交易頻繁,買進個股的檔數多,多爲交易型的投資人)還是「冷水拔雞毛」(不喜歡積極進出股市,多爲波段或長期的投資人),最終的下場都是死路一條,兩者的差別在哪裡?前者是在不知不覺的過程中受死,後者比較殘忍些,每次都痛一下、痛一下的受傷,但最後還是死了。認真回想過去賠錢的經驗,在股市進入空頭循環時,是不是不脫這兩種感覺?

通常在行情剛開始啓動時,高檔震盪,成交量很大,個股表現輪動快速,有時是百花齊放,許多股票強勢上漲,但是次日卻難延續漲勢。另一方面,每天都有強勢股出現,誘惑投資人不斷增加持股檔數,當天搶進的股票通常當天還能維持強勢,只是雖然股價收在高點,但也是追高買在高點。

投資人看到表面上當日漲幅不小,心裡可能覺得很高興,但是如果有每天作帳習慣的人就會發現,算出來的損益恐怕沒什麼賺頭,甚至扣掉交易成本還是小賠。隔天除非開高向上,否則這個搶進動作只怕會以賠錢收場。

「放着等解套 不賣就不賠」大誤!

這類的搶短操作,追逐強勢股通常事與願違,次日平盤或小高開出然後翻黑的情況居多,因爲當日盤面的最佳女主角又換別檔了,市場資金又去追逐另一家公司或族羣。這時候,原來的持股小虧,一般人接下來的做法就是放着等解套,再投入新資金去搶進另一檔強勢股。

這樣的故事幾乎不斷重演:反正不看報表(或是剛好也沒製作報表),都覺得心情很好,搶進的個股股價都表現不錯,只是前一天買進的股票開始向下沉淪。投資人心裡又想着:反正未達停損點就放着吧,不賣就不賠。

大是文化《冠軍操盤人黃嘉斌獲利的口訣:多年來我堅持照這些口訣,簡單操作就賺錢!》,作者:黃嘉斌

就這樣,一檔一檔持股增加,累計虧損的金額也在增加。直到有一天,回頭發現已滿手股票,每檔似乎都賠不多,但是加總的金額不小,甚至在不斷增加持股檔數的過程,帳戶的錢若已不太夠時,就將先前買進的個股中虧損較少的股票賣掉,以便再追逐新標的。一段時間後,帳戶的錢越來越少,每天又好像操作得很好,這就是標準的「溫水煮青蛙」。一開始還覺得很舒服,直到發現水溫越來越燙時已經來不及了。

行情作頭的後期,其實很危險,通常會出現成交量萎縮的現象,然後莫名的重挫,但是又不見什麼利空出現。接着,成交量還是沒有擴大,股價卻止穩,或甚至小幅反彈,只是反彈時追價無力,似乎陷入一種膠着狀況或者說是恐怖平衡,只要有人破壞這種關係賣出,股價就會下跌,之後止穩反彈(持有者自力救濟的結果),直到有人出脫至一定比例後,就像清倉似的不計價拋售,此時很容易出現股市慣用的術語—「空方引動」現象,就是多殺多,崩跌下來。

在這初期的下跌、止穩、反彈的過程中,每次下跌總會痛一下,但又不至於會死,然後繼續觀望到下一次下跌,結果又再痛一下,如此反覆下來終於受不了,就是崩跌的時候,只是到這時恐怕也沒命救了,這就是標準的「冷水拔雞毛」。

不管是溫水煮青蛙還是冷水拔雞毛,都是在股市操作出現轉折時很容易發生的失誤,也是致命的危機。如何避免陷入這類陷阱中?因爲這是兩種不同情境,所以以下分開說明。

對虧損容忍度高?更要設停損點

一般來說,會陷入「冷水拔雞毛」陷阱的人,操作性格屬於比較溫和,不喜歡積極進出交易,投資屬性也傾向波段或是較長期持有,也因爲這樣,對於虧損容忍度較高(比較耐得了被拔毛的痛苦),因而忽略了眼前出現的風險訊號。這類投資人一定要建立風險意識與危機處理模式,例如強制設立停損辦法等。

此外,不可以對股價失去警覺心,要相信一件事:「股價永遠是對的。」當股價走勢和自己預估方向不同時,一定要再三確認當初買進的原因消失了沒,也必須相信股價背後一定在說明一些我們忽略的事情。

其實我們經常在股價重挫後不久,就會接獲市場上傳來下跌的原因或分析,請切記,不管原因是真是假,還是必須仔細查證。

當股價走勢是對的,卻又與我們預期的方向不同,就說明我們的判斷出了問題,也許是誤判買進時點(買貴了),或是對基本面的評估錯誤,這些都有可能,只有再次檢視基本面,纔有助於接下來的決策。

熱愛追逐強勢股?詳細報表不能少

容易陷入「溫水煮青蛙」情境的投資人,一般來說操作習性比較「殺」,就是喜歡交易,經常追逐強勢股,基本上屬於交易型(trader)的投資人。

這類投資人因爲交易頻繁,買進個股的檔數多,持有時間短, 大多不喜歡作帳,更別說逐筆計算出持有標的的成本、金額、損益等。作帳不應該只是總戶的概念,只確認當天交割金額正確與否? 戶頭裡缺不缺錢?還剩下多少錢可以用?這樣並無法知道當日與每檔持有標的的損益。

對喜歡從事短線交易的投資人來說,這樣很危險,因爲沒有即時的報表管理,對於當日的損益只有模糊的感覺,很容易陷入虧損的操作中卻不自知,還以爲是獲利,直到發現不對勁時往往已來不及了。我經常聽到有些嫺熟於短線操作的朋友說:「最近的盤真難操作,每天追來追去,賠一點、賠一點的累積下來,居然1 個月虧了……。」幸好他們在月底都會試算一下損益,不然等到帳戶裡的錢都賠光了才發現,那就太遲了。

中長線投資者因爲交易少、持股集中,就算沒有每天檢視損益,但是成本與獲利隨時都可以由腦中概算出來,這樣至少可以達到一定控管的目的;但是以短線交易爲主就不同了,持股內容、張數、成本不斷變動,特別是這類人大多有融資信用交易,若是沒有隨時更新完整的報表,不僅賺賠會搞不清楚,更重要的是自己有多少股票、持股總額裡用了多少槓桿都不知道,又怎麼會知道自己的操作到底陷入多大的風險中?

有人將股票投資當成零和遊戲或賭博,基本上,我完全不贊同這種說法,但的確有人是用「賭博的方法」在買賣股票。無論你的心態是賭博或投資,清楚知道自己的風險(底限)在哪裡,才能繼續在這個市場(賭場)玩下去,否則被趕出場後,就很難有翻本的機會了!

【圖表3–16】「溫水煮青蛙」與「冷水拔雞毛」的區別與投資建議

剛開始很舒服,等發覺燙已經來不及了。

一檔股票下跌就放着等解套,抱着「不賣就不賠」的心態,再去買其他標的,卻忽略了每一檔小賠加總之後卻是大賠。

交易型的投資人。交易頻繁,買進個股的檔數多、持有時間短,還喜歡追逐強勢股。

要製作詳細的每日報表,包括持有標的的成本、金額、損益等。

拔一次毛痛一下,虧損容忍度高。

看着股價下跌,心就痛一次,但覺得股價終究會反彈,或是對下跌根本沒有感覺;等到最後股價重跌才發現爲時已晚。

波段或長期持有者。操作性格溫和,不愛頻繁進出交易。

建立危機處理模式,並強制設立停損辦法等。

(本文摘自大是文化《冠軍操盤人黃嘉斌獲利的口訣:多年來我堅持照這些口訣,簡單操作就賺錢!》,作者:黃嘉斌)

※免責聲明:本文僅爲個人觀點與紀錄,而非建議。投資人申購前需自行評估風險,詳閱公開說明書,自負盈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