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糉子吃完別亂丟 糉葉、綁繩正確分類這樣做
端午節氣氛濃厚,糉葉與綁繩該如何丟?苗栗縣環保局提醒,糉葉與糉繩屬一般垃圾,非廚餘,廚餘須密封冷藏,避免影響回收效率及防止異味和病媒孳生。(呂麗甄攝)
端午節糉香飄揚,家家戶戶掛艾草、戴香包。節慶過後廚房裡留下的糉葉與綁繩該怎麼丟呢?苗栗縣環保局提醒,糉葉與糉繩雖看似天然,實際上應歸類爲一般垃圾,廚餘也應密封冷藏避免誤投影響回收效率並防止異味與病媒孳生。
端午節期間,家家戶戶包糉、吃糉,節慶氣氛濃厚,但大量使用後的糉葉與綁繩,也成了垃圾分類的一大考驗。苗栗縣政府環保局提醒,糉葉與棉繩雖爲天然材質,卻不屬於廚餘,應歸類爲一般垃圾,以免影響後端廚餘資源化再利用的效率。
環保局指出,往年端午節過後,清潔隊常在廚餘桶中發現大量未分類的糉葉與棉繩,不僅污染廚餘來源,也增加人工篩分負擔。環保局長陳華盛說明,糉葉經蒸煮處理、棉繩部分含有化學纖維,無法堆肥或進行厭氧發酵處理,錯誤分類甚至可能導致處理設備堵塞或損壞。
竹南鎮張姓居民表示,以前都將糉葉當成菜葉丟入廚餘桶,後來鄰居提醒才知道,現在都會將糉葉與繩子分開包好丟。
環保局提醒,夏季氣溫偏高,若廚餘未妥善儲存,容易發出惡臭,還可能引來病媒蚊與鼠害。建議民衆先將廚餘瀝乾水分、去除異物,再妥善密封保存,並於收運時間準時交出,以利清潔隊作業,降低環境衛生風險。
目前苗栗縣正推動廚餘資源化政策,部分廚餘將製成有機堆肥,或用於厭氧發酵發電。但這類處理方式對原料純度要求高,一旦混入糉葉、塑膠繩等異物,不僅會導致整批報廢,還可能損壞設備。
陳華盛強調,端午是傳統節慶,生活便利與環境保護應並重。依《廢棄物清理法》,若未依規定分類垃圾,可處新臺幣1,200元至6,000元罰鍰。他呼籲民衆從日常做起,落實垃圾分類,從一片糉葉、一條棉繩開始,共同守護苗栗的環境整潔與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