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牢能源“飯碗”!山東5種礦產保有資源量全國第一,將繼續推動增儲上產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李牧青
7月16日下午,山東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佈會,邀請省政府負責同志、自然資源部負責同志和省自然資源廳主要負責同志等介紹山東深入實施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推動戰略性礦產增儲上產情況。
發佈會上,記者提問:礦產資源勘查開發事關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請問作爲行業主管部門,下一步省自然資源廳在推動礦產資源增儲上產方面有什麼打算?
對此,山東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書記、廳長趙曉暉介紹,山東礦產資源種類齊全、儲量豐富,在端牢能源“飯碗”、維護國家能源資源安全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全國發現的174種礦產中,山東有148種、佔85%;全國查明資源儲量的163種礦產中,山東93種、佔57%。金、金剛石、自然硫、石膏、水泥配料用紅土等5種礦產保有資源量居全國第1位。鐵、煤、石油、晶質石墨等保有資源量居全國前列。
趙曉暉表示,下一步,省自然資源廳將認真貫徹今年7月正式施行的新礦產資源法,落實部省合作備忘錄要求,聚力推動礦產資源增儲上產,重點抓好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加強基礎地質調查。充分發揮基礎地質先行性、公益性作用,加快實施全省新一輪地質填圖計劃,全面摸清1:50000大比例尺地質家底。聚焦膠東金礦、魯西富鐵礦、魯西南稀土礦、膠南造山帶等重要成礦區帶,新圈定一批找礦遠景區和找礦靶區。
二是加快近海、深地勘查。山東海岸線長3505千米,約佔全國的六分之一,海洋礦產資源勘查前景廣闊,將加大近海海域金、鋯、鉿等戰略性礦產勘查力度。目前全省陸地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大多在2000米以淺,將加強重點勘查區攻深找盲,積極拓展3000米以淺第二空間。
三是強化科技智能支撐。爭取膠東金礦成礦理論、魯西深覆蓋區富鐵礦勘查技術等,納入深地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支持全省7家省部級重點實驗室、14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科研平臺高水平運行。以“透視山東”爲基礎,建立“人工智能+”地質找礦大模型,實現找礦靶區快速預測、精準圈定。
四是創新繁榮礦業市場。鼓勵地勘單位、礦山企業開展戰略性礦產基礎調查,對提供的勘查區塊成功出讓探礦權的,給予一定資金獎勵。支持生產礦山“就礦找礦”,在礦區範圍深部、上部開展勘查工作,無須辦理探礦權新立登記。綜合採用招標、掛牌等方式,支持有技術有實力的經營主體參與礦業權競爭。全面落實“探採直通車”制度,探礦權人探明瞭儲量,就能依法獲得採礦權。
五是加快礦業綠色轉型。統籌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年底前全省大、中、小型生產礦山綠色礦山建成率分別達到90%、80%、70%以上,今後將持續開展礦山修復治理。鼓勵礦山企業加強共伴生礦、低品位礦和尾礦綜合利用,穩步提升開採回採率、選礦回收率、綜合利用率。在加強戰略性礦產勘查開發的同時,將進一步加大礦產資源監督執法力度,嚴厲打擊私挖濫採、超層越界開採等違法違規行爲,堅決整治打着各種旗號非法採礦問題,推動全省礦業高質量發展。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