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劇修羅場:月更5000部背後,出海掘金的暗流涌動

“今天,短劇行業的量產已經高得離譜。”國內一家短劇公司的股東海嚴如是說道。

“每月以 5000 部的規模上線衝擊市場,平均每 10 分鐘就有一部短劇上線,傳說高峰期因涉黃、涉暴、涉政情節被封殺禁投的短劇,一天之內最高達900部;

“另一個近乎恐怖的概率是,每月 5000 部裡僅有 80-100 部的短劇能夠爲平臺所追捧,可以賺到錢的項目不足 2%。”(關於本文更多細節內容交流,歡迎添加微信 Who123start 來撩)

這 5000 多部劇中,情節內容主題大多相似——總裁、離婚、龍王、重生……內容主題不變,主角名字更換,就能一輪接一輪地拍。

海嚴的公司,每年可以產出 400-500 部的短劇。在他看來,行業的利潤率已經被壓榨到 2%,還有無數的資本和公司在衝鋒入局。

去年短劇市場首超國產電影票房,引來外人爲之豔羨,但只有深處賽道之中的從業者們,方知生存和利潤空間有多逼仄。

多方利益角逐中,短劇江湖也走到後半場,從業者們藉由 AI、出海等等招式投石問路,試圖尋獲破局之法。

01短劇賽道的“一超多強”

“紅果在短劇行業算是頭部級別”說起這事,從業者蔣由一臉怨念,“在免費短劇賽道,的確是有自身優勢。”

據最新數據,紅果短劇的廣告分賬模式爲行業提供了大筆內容預算,每月分賬已超四億元,紅果官方數據披露,2024 年 6 月,紅果短劇的總分帳突破 1 億元。3 個月後,這個數據就翻了一倍,超過了2 億元人民幣。

紅果的發跡,背後字節集團級的支持功不可沒——抖音、番茄小說巨大的流量傾注進紅果,讓平臺得以迅速積累起一個深厚的用戶池子,也在進一步吸引廣告主對紅果短劇的投放。

另一方面,流量費用的降低,也使得短劇上游發行方青睞於紅果平臺,這也是和其他平臺拉開關鍵的身位優勢。

在競爭愈發激烈的賽道上,紅果短劇又出一招:免費。

雷峰網瞭解,紅果平臺與上游內容方簽約後,會簽訂轉免協議。如果一部劇的IAP(應用內付費)表現不佳,平臺有權將其轉爲免費短劇,通過廣告分成盈利。這種模式吸引了發行方,因爲平臺流量大,即使不靠付費也能通過廣告獲得收益。

蔣由表示,由於現在市場上資金和優質劇本都比較稀缺,過去爽文套路等熱門題材,已經被反覆拍過,幾乎窮盡了可能性,在此情形下,短劇市場對“轉免”模式”的需求可謂順理成章。

此前番茄小說給字節的內容產品趟好了一條明確的路:靠着無敵的免費“大棒”,免費閱讀也在 2024 年年中佔據了用戶 82% 以上的在線閱讀時長。

根據短劇自習室的數據,國內短劇用戶的付費率僅爲 0.5%-1%,即使在河馬劇場這樣的訂閱平臺,平臺方也必須設計“觀看廣告繼續看”的功能,靠這種方法攏住免費的用戶。

廣發證券報告顯示,截至 2024 年 11 月,紅果短劇的日活用戶已經突破 4181 萬,第二名的河馬劇場,日活躍量則僅有 454 萬,僅僅是紅果的 11% 不到。

日漸壯大的短劇用戶羣體,也在推動短劇質量越來越精品化。

投流操盤手陳促回憶:“早年間,短劇行業還是個流量生意,業內流傳一句話“三分拍,七分投”。大概在2023年初-2024年,一部短劇一天就能投一百多萬流量,當天晚上就能回本,但現在根本不行。”

投流的秘訣是,在整部短劇中找到最有利於傳播的情緒點,在 30 秒到 1 分鐘之間緊緊抓住用戶,以一個爆炸性的轉折收尾,誘導客戶轉進平臺,付費訂閱。

“目前一部短劇的成本從幾萬到上千萬不等,投流週期長至一週時間,短至三四天,一般是看劇情的前十集左右。而投流單部劇的 ROI 大致被控制在 1.0-1.1 左右,ROI 低於 1 的項目,能佔市場一大半,投流到1.3的都很少。”陳促補充道。

但目前投流這股風,正在慢慢減弱。曾因《無雙》短劇爆火圈內的短劇公司——豐行文化的CEO李濤透露,現階段的短劇行業正在瘋狂“卷”內容和成本。

李濤回憶:團隊拍攝的第一部短劇,製作費用 3 萬多就搞定,然而今天,拍過最貴的一部劇,成本飛漲到 157 萬。

好內容帶來的收益也顯而易見,李濤直言,曾經爲了把一部製作費幾十萬的短劇做好,額外自掏腰包三十萬,在當時的行業幾乎絕無僅有。

“最後,那部劇畫面幾乎碾壓同行,也就不出意外地爆了,分賬收益達到上百萬——回頭再看三十萬還是很值得。”李濤說道。

要想拍攝便宜的短劇,成本保守估計也得20萬上下浮動,演員的話大約是500-600/天,但從畫質就能一眼看出差別。

“最早,一個短劇小演員,一天的片酬只要 2000 塊;走紅之後,傳說現在一天片酬就得 35000 塊往上。當下,男女主排名前 50 名的演員,片酬就沒有低於8000元/天。”李濤補充道。

演員成本一飛沖天,劇本價格也水漲船高。前幾年,一個不錯的劇本 3000 元就可以打包出售。但到了今天,稍好一點的劇本 10 萬元或許都談不下來,還要加上後端分賬的 2%。

“不過某些行業頂尖的編輯團隊,一年下來掙個幾千萬都不是問題,聽說咪蒙的‘聽花島”就能達到。”一位圈內資深人士說道。

當一個內容行業的競爭進入白刃戰,內容的質量就成了不得不卷的關鍵要素——對於紅果來說,流量再多、商業模式再好,也難以例外。

業內人士提到,紅果不僅僅是收錄外部劇集,也已經逐漸進入到上游的投資、選本、製作流程,以獨家放映修築“護城河”。

今年的中國電視劇製作產業大會上,愛奇藝掌門人龔宇炮轟紅果短劇,直指後者利用其市場主導地位,簽訂一些排他性的合作協議,嚴重影響行業的健康發展。

短劇的崛起,吸引愛優騰等傳統長視頻平臺也紛紛加註,通過自己更優質的製作資源,和短劇的製作方開啓合作,試圖在這個正進入紅海階段的賽道搶佔身位。

在優酷,阿里大文娛掌門樊路遠親啓“微短劇中心”的編制,部門直接對大文娛高層彙報;在產品裡,短劇同樣被放在了一級入口,和平臺的獨播劇、自制劇同列爲伍。

媒體“連線Insight”披露,優酷微短劇中心相關負責人曾表示,優酷今年在豎屏領域的戰事會相當激烈,對於優秀的內容創作者在資源和資金上都會給予支持,對於優秀定製劇或自制劇的資金支持可以達到100%。

4 月 23 日,在愛奇藝 2025 年的世界大會上,龔宇提到,“微短劇,未來會高級起來;“愛奇藝極速版”也即將正式更名爲“愛奇藝微短劇”,標誌着愛奇藝在短劇領域更進一步,以期用更高的製作和更精品的內容在市場上競爭。

騰訊的短劇佈局,則和微信生態完成強綁定。一年前,微信就上線了短劇專區,聚合第三方的短劇小程序;而騰訊視頻自家的“火星短劇社”也在小程序登錄,採取“看廣告”的解鎖方法,同樣主打免費。

長視頻平臺之外,2022 年殺入微短劇賽道的點衆也是不可忽視的有生力量。

旗下平臺河馬劇場不乏《遙不可及的愛》《龍年大吉之衣錦還鄉》《宮牆雪》等多部爆款,而點衆董事長陳瑞卿卻在去年表示,目前在短劇業務上,點衆仍未產生淨利潤。

手裡熱劇不少,點衆爲什麼不賺錢?問題還是出在流量上——有消息稱,當下短劇買量價格也炒到了 100-200 元/人,直逼今天手遊買量的價格,不少劇甚至虧錢在投。

“別看很多劇播放量和熱度很高,似乎相當火爆,但實際上,算上版權成本、製作成本以及其他相關費用,這些劇在流水上甚至是虧錢的。”胡斐表示道。

點衆對抗紅果的方式,同樣是在內容側花大力氣。對外投資製作工作室、孵化精品短劇、和作家簽約,目的是用好內容,衝擊當下紅果短劇的壁壘。

但用戶會留在平臺上,歸根結底還是要有足夠多優質的內容可供消費,尤其在內卷加劇的 2025 年,內容來源單一的平臺,或許無法繼續高枕無憂。

2025 年,短劇內容側的競爭重點在哪裡?在分析師甘心佑看來,或許是男性更愛看的內容。

據瞭解,紅果平臺上約 62% 的用戶都是女性,且 31-40 歲的用戶佔比最高,內容自然更加偏向於這個羣體的取向。而男頻的短劇,或許是平臺“白刃戰”中,仍能看到增量的藍海。

“如果想要用戶量級再上一層樓,平臺必須把男頻重視起來。”甘心佑如是說。(如有關於短劇/影視內容的交流,歡迎添加微信 Who123start 來撩)

02短劇出海:北美最大,東南亞加速入局

相較500多億的國內市場,海外市場的短劇規模比國內機會更多,首先是用戶的付費習慣已經養成,其次是北美地區作爲發達國家,監管環境更寬鬆, 增長潛力較大。

“在美國,60集左右的短劇效果很好,每集時長控制在1到1.5分鐘,關鍵是每集都要有反轉”。一位在海外做短劇平臺的吳Rachel表示。

吳Rachel有自己的短劇平臺,並推出199元的年費會員,每部短劇能帶來大約兩三百萬的收入,付費轉化率達20%,未來將會上線更多大量免費劇集來吸引更多用戶。

這也是爲何許多短劇公司將目光瞄準海外市場,包括國內頭部的短劇公司,比如點衆的DramaBox、中文在線的ReelShort、九州的ShortMax等海外短劇平臺。僅2024年的上半年,出海微短劇平臺的總流水就達2.3億美元。

今年年初,字節在海外上線一款名爲“Melolo”的短劇App,主打免費模式,也是字節首個出海的短劇產品。

知情人士葉朦朧表示,這顯然是想再次復刻紅果的成功,事實上並不容易。

葉認爲,海外短劇市場並未飽和,流量池小,用戶支付意願比較強烈,短劇內容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所以Melolo基本上所輻射到的範圍仍舊是東南亞地區爲主。

在這種尚未形成一家獨大、多強並存的格局下,其他短劇公司在海外市場得以獲得一絲喘息之機。

雷峰網瞭解到,北美拍攝短劇的成本從去年下半年就達到最高,近期纔算回落。

“除去加拿大和墨西哥,北美拍攝成本20多萬美金打底,洛杉磯拍的話大概是 25 萬到 30 萬美金。”一名頭部短劇平臺人士Marti透露。

北美成本的提升主要在於導演和演員費用,因爲大多數承製方都有內部編劇,平攤一個劇本成本爲6-10K,一家海外短劇平臺負責人阿哲表示。

不過爲更貼近國外主流敘事,市面上也有短劇公司會招聘當地編劇。

吳Rachel在海外做自己的短劇平臺,明確表示一開始就找ABC(美籍華人)羣體來寫,讓他們先研究中國的短劇模式,比如前期大量觀看劇集和網文小說類,因爲他們英文基礎好,也瞭解美國文化。

這樣一來,原汁原味的劇本就會減少文化差異對劇情的影響。

阿哲認爲,國內短劇普通演員日薪達到600元左右/天,國外短劇演員薪資能夠佔到整個費用的15%,普通演員也要400-500美元/天;時間上,國內短劇團隊一週就能拍完一部,演員還會好幾個項目同時進行不間斷地拍攝。(如有關於短劇/影視內容的交流,歡迎添加微信 Who123start 來撩)

但北美地區的演員情況就明顯好轉,因爲要嚴格按照相關演員工會的工作時間,不存在加班加點的趕工,所以歐美短劇演員們的生存土壤較爲滋潤。

但如果像ReelShort(下稱“RS”)這類短劇平臺,其短劇屬於精品類型,成本會高達50美金左右,據Marti解釋,“RS”是海外短劇裡第一梯隊平臺。

ReelShort,是中文在線投資的海外子公司楓葉互動孵化而出,主攻北美短劇市場,採用本地化運營和拍攝方式,於2023年 6 月開始起量,收入集中於下半年。其商業模式已經適應海外市場,長期空間或爲百億美元級別。

從ReelShort的運營模式看,一種是本土團隊去當地國際化電影公司,由副導演去找本地演員;另外一種則是對本土化短劇的譯製片。

根據紐約時報的報道,ReelShort的總部設在加利福尼亞州北部的Crazy Maple Studio,據參與制作的演員說,劇組規模不大,其中一些人是住在洛杉磯的電影專業學生。

儘管ReelShort做得風生水起,但楓葉互動去年財報顯示,2023年的淨利潤僅有24萬人民幣,可見背後拍攝成本的上升速度。

內部人士老薛透露,雖然孵化出ReelShort的楓葉互動雖然都屬於中文在線,但後者一直在極力和外界撇開關係,江湖傳言“ReelShort”的老闆賈毅審美獨特有格局眼光,且情緒波動較大,但總體是一個很“洋氣”的人。

老薛補充說,中文在線在2023年又推出另一海外短劇平臺Sereal+,名義上是對標北美以外的東南亞市場,其實質上也想搶佔“ReelShort”的北美市場份額。

從《2024中國短劇出海商業生態觀察報告》顯示,2024年從收入來看,北美仍然是中國短劇主要市場,其次爲日韓、東南亞等區域;但從新增下載量來看,東南亞已超過北美。

吳Rachel分享,“東南亞和非洲等地,成本只需要4到5萬美元甚至更低廉。”

豐行文化的李濤,回憶起曾經在埃及的拍攝經歷,分享了這麼一個故事:當時拍攝短劇的男演員在當地算小有名氣,併兼任埃及某城市電視臺主持人,但月薪摺合人民幣大約只有2000塊。後來現場拍攝時,發現配備了很多場務和劇務,本以爲超出預算,沒想到最後算下來,每個場務的日薪折算成人民幣才十幾塊錢。

另外一個增速最快的地區則是日本。

點點數據顯示,2023年8月至2024年6月,日本短劇市場的收入規模達到到1322萬美元,下載量超過320萬。

得益於日本市場的用戶付費習慣,日本單部短劇爆款的流水可以與北美地區不相上下,但拍攝成本又達不到在美國拍攝的昂貴。

在投流面前, 雷鑫宇表示,像頭部點衆這類大平臺都有自己專門的剪輯團隊,等到內部運營端上傳劇集到APP後,會通知投放團隊上線情況。

優化師則根據劇集內容製作素材,以優化投放效果,包括剪輯高亮片段、混剪精彩瞬間,並加入配音解說,用於YouTube等平臺吸引用戶。如投放效果不佳,需更新素材並重新優化。

雖然現在很多平臺都在搶佔短劇市場,投入力度大,但至少有一半的短劇並未產生收益。

一家海外短劇平臺負責人阿哲表示,一部短劇的投流週期大約是三天,一般會花2-3W試水。如果測試跑起來,再加大投入,甚至會拉帶資投流一起,最多一部劇先後投了300多萬美元。

“通常北美市場首日ROI能到0.6就算及格,大概兩個月回本。”阿哲對雷峰網解釋。

阿哲表示,投流成本在整個運營成本中佔比七八成,而且佔比越高證明越成功,一些投放好的劇,投放週期會延長到半年時間;海外短劇 APP 買流量的任務大概在 Meta 上佔80%, TikTok 上佔15%,因爲TikTok上買的量並不準,流量很難跑通。

但他也表示不一定,比如每家平臺不太一樣,像ReelShort 它可能就在 TikTok 上投的。

經常在國外和平臺打交道的Marti說過一個好玩的故事:去年出差日本澀谷,與谷歌高層交流,提及某段短劇的英文名稱,明顯看到對方對此嗤之以鼻,但礙於廣告主的身份地位,他們仍然表現出強烈的合作意願。

吳Rachel說過,國外的話,訂閱用戶的UP值(用戶付費意願指標)通常是免費內容的5到10倍。訂閱用戶的日均使用時長(DAU)大約爲50分鐘,而訂閱用戶的數據可能更高。如果你購買了訂閱服務,回本週期現在基本在6個月到一年之間。

據瞭解,在廣告投放領域,2025年Q1海外短劇市場投放的廣告素材超過127萬組,這一數據已達到 2024 年全年投放總量的 70%。相較於2024年Q4,環比增長46%,同比2024年Q1激增超10倍。

不過,Marti也表示,現階段海外短承製方和平臺之間,因爲製作費問題存在很多理不清理還亂的矛盾,這些都是在出海之後需要克服的“水土不服”。

03結語

迴歸到要不要做短劇這件事情上來,對於不同市場需要分開對待。

“只有錢,不懂內容、製作、宣發、投流經驗的朋友,最好還是別做短劇了。”對於想要入行短劇的新人,豐行文化CEO李濤坦誠直言。

短劇投資並非傳統影視邏輯,圈內傳言,有投資人三天燒掉一千萬這樣慘烈的事情時有發生,甚至到最後連完整的成品也沒看到,如果僅靠“鈔能力”是玩不轉短劇圈的。

在海外運營短劇平臺的吳Rachel,卻有不同看法,他認爲,資金、運營能力和影視資源,具備三者中的任意兩者即可。

但並非說明北美市場帶着資金就能入場,就拿最容易的內容端來看,幾百萬美元只是入場券,其中需要克服的文化差異和制度監管,需要漫長時間來消化和理解。

過去短劇行業做的是流量生意,如今正在降溫降速趨於正常,逐漸走向傳統影視行業,比如拍攝器材從手機進化到搖臂等專業機器,短劇演員也更加知名和專業化,以及傳統影視公司的加入,這些都預示着短劇的發展路徑是積極且健康的。

在市場規模突破 500 億的今天,有人說微短劇的行業仍在上升期,平臺和製作方也必須找到合作共贏的機會,把製作-平臺-用戶的三方利益做好平衡,纔有機會讓行業向着更健康、更正規、更加精品化的方向發展,給行業帶來多元的活力。

只是一個新物種的成長,需要試錯,更需要漫長的市場教育。(如有關於短劇/影視內容的交流,歡迎添加微信Who123start來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