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劇基地狂飆,誰是下一個橫店?
來源|Tech星球
文|翟元元
直播帶貨成爲風口時,各地爭相打造直播電商基地,包括杭州、廣州在內的城市,都努力爭奪中國直播電商之都第一的稱號。
然而,隨着直播帶貨退潮,行業整體增速放緩,虧損玩家逐漸淘汰出局,爲直播帶貨玩家提供直播場地的直播基地,也從最開始的遍地開花淪爲一地雞毛。業內甚至有觀點認爲,90%的直播基地不掙錢。
直播基地的掘金故事尚未完全落幕,另一個“賣鏟人”的故事開始熱情上演。
眼下,短劇基地的創業潮如火如荼,除了業內熟悉的西安、鄭州兩大短劇之都,全國範圍內,包括河北、河南、山東在內的多個省份城市都喊出了打造短劇基地的口號。
人人都想趕上短劇的東風。短劇市場仍在高速增長,數據顯示,預計2025年短劇市場規模將達到634.3億元。這樣一個體量的賽道,能容得下多少個短劇基地?短劇基地興建潮,究竟是風口還是泡沫?誰將成爲短劇之都第一城?
橫店,是第一個廣爲人知的短劇影視基地。“橫店變豎店”的調侃,讓這座曾經以長劇爲主的影視基地,徹底完成了一次用戶心智調轉。
短劇與橫店的互相成就有目共睹。橫店日均6個微短劇組,爲行業提供了最早一批短劇供給,短劇的出圈,也成功讓橫店生長出新的影視未來。
只是,西安短劇公司的快速崛起,讓橫店在短劇行業的影響力有所下降。《中國微短劇行業發展白皮書(2024)》顯示,全國100部微短劇中,約60部誕生於西安。公開數據顯示,西安十里灃河等5個短劇拍攝基地,平均每天接待劇組10個以上,累計拍攝劇目600多部。西安短劇基地集羣效應,成功讓西安拿下“短劇之都”的稱號。
不止西安,鄭州同樣開始反超,鄭州甚至已成業內公認的新“豎店”。
在鄭州,業內一個公開流傳的說法是,鄭州日均開機短劇約100部,佔全國產量的近40%-60%,頭部企業月產能達180部以上。短劇產業相當於鄭州的另一個富士康。
這離不開自上而下的扶持政策,比如,鄭州設立專項基金,提供拍攝場地費用減免,首批公佈12個免費公共場景資源(如二七廣場、德化街)。河南廣電入局短劇賽道,成立“大象劇場”,成爲全國首個官方短劇平臺。鄭州短劇崛起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存量爛尾樓直接變廢爲寶。
嘉樂傳媒負責人孟韜告訴Tech星球,鄭州短劇從業者也會開玩笑自嘲說,鄭州短劇做得比較好的原因之一是,爛尾樓比較多,售樓部建得比較漂亮,前期大部分劇組借用的都是各個房地產的售樓部,這種大場景很適合作爲千億豪宅的家、千億豪宅的莊園,符合千億富豪的身份符號。
不少鄭州短劇基地崛起的路徑都很相似,短劇拍攝衍生出了短劇基地。孟韜稱,最開始起步的時候,大家都是互相找資源,沒有所謂的影視基地概念。短劇霸總系列、都市劇要求的場景幾乎都是找一些豪華的場所、別墅等等。身邊很多朋友會找來諮詢哪些酒店、豪宅可用。長此以往,短劇公司便從最初爲了完成自己短劇拍攝而搭建的場景,變成了場景共享,節約成本的同時,又提高了拍攝效率,短劇基地因此便運營起來了。
孟韜公司就是與地產公司合作,在一個投資上億元建造的三層樓高的城堡型售樓部、兩層帶院子接近一兩百畝的新中式庭院別墅基礎上,投入幾十萬元改造搭建了幾十個不同場景,於是一個戰旗影視基地便成立了。孟韜介紹,戰旗短劇基地業務涵蓋室內場景租賃、戶外場景租賃 、攝影拍攝指導 、器材設備租賃 、劇組後勤保障等業務。
與戰旗短劇基地規模一樣、比較大的基地,鄭州有五六個,其他規模小的基地更多。鄭州現在主要以都市類短劇爲主,投入最多、規模最大的短劇基地爲聚美空港,該公司創始人爲此前名噪一時的創業者陳歐。據瞭解,聚美空港基地大約投入了3000萬元。
目前,全國各地興建的短劇基地,一部分是當地政府或文旅部門牽頭成立,一部分是吃到短劇紅利的從業者與房地產開發商合作改建。
星光無限片場在常州成立了一個微短劇基地,與此同時還在打造第二個基地。創始人徐友惟向Tech星球表示,常州基地今年年初開始籌備,6月份正式開始使用,至今不到2個月時間。
短劇基地潮背後,是一個千億市場的徐徐展開。徐友惟稱,據相關官方數據,到年底短劇市場會破600億大關,這還只是版權項收入,不包括其他項目收入。
2024年抖音電商GMV數據約是3.5萬億,接下來,很大程度上內容展示是用短劇內容作爲產品載體去體現,這麼大體量的內容就需要有相應的配套的場地去進行內容的呈現。
徐友惟稱,現在基地是兩種模式,一種是直接由開發商或物業持有方投入,另一種是短劇公司根據拍攝需求,聯合相關裝飾公司或者是配套的美術公司共同投入打造場景,按照租金的方式去進行回收,比如場景費當中進行一個比例租金的返還。從他們基地運營經驗來看,目前聯合出品方很多,打造配套的場景大概30多個,周邊加起來有100多個,投入小几百萬,後續還會開發新的場景基地,規劃是投入一兩千萬的體量。
按照徐友惟的規劃,短劇基地發展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他們提供配套服務,第二階段對投和參投短劇,第三階段是主投自制短劇。
短劇基地商業模式一般是二房東模式,向入駐或拍攝的劇組收取場景使用費。按天收費,一天大概三四千元左右。去年場景費比較貴,一天費用高達5000-6000元。今年隨着多個基地涌現,市場內卷加劇,費用直接腰斬。不過,部分基地場景費還是比較貴,像西安十里灃河短劇基地,據其工作人員透露,有些場景一天費用在6000-8000元,好一點的場景一天甚至過萬。
除了場景費,也有基地從場景費開始,然後聯合其他公司打造爆款短劇獲取版權收益。徐友惟透露,常州基地前期是3000元左右一天,有合適的項目他們會以投資的形式去合作,以15%~30%的比例跟投。
短劇基地的想象空間還可以是下沉到C端,類似於線下《不眠之夜》的沉浸式體驗打卡點。徐友惟稱,有些短劇小鎮其實是可以把同樣的空間做兩種用戶的,一個是可以作爲劇組拍攝,還有一個功能可以作爲沉浸式體驗空間,甚至基地它可以做成一個互動形式的一個綜藝Live秀現場。在他看來,現在短劇基地客戶主要是B端,纔剛剛開始,後面可能是到C端。
爭奪短劇之都,東北同樣在發力。
雲創未來短劇基地發起人張非凡向Tech星球表示,國內比較知名的短劇之都包括西安、鄭州、重慶、成都,以及現在比較火的青島,他們都有去溝通學習,想在東北打造自己的短劇之都。
於是,一個由政府及平臺公司牽頭,主攻方向爲網絡視聽項目的產業園最終成立。
據張非凡表示,遼寧省及瀋陽市政府暫時還沒有出臺短劇相關的扶持政策,但預計年底前會有方向性指導意見。2025年1月,產業園頒佈了諸如基地場景取景費減免,周邊住宿協議價,使用場景方便條件,快速審批等等。
爲了吸引更多短劇公司入駐、拍攝,張非凡透露,現在屬於做口碑階段。遼瀋地區拍短劇的公司還是比較少,目前公司成立了以官方爲發起方的網絡視聽協會,入會的短劇企業會有很多承製諮詢和申報綠色通道。
投入有限,場地有限,一共兩萬平方米,雲創未來短劇基地的策略是,以戲養景,以商養商。大劇組自己搭建的場景,他們會溝通以免費的條件換取對方將場景留下來複用。
雲創未來公司及產業園孵化企業目前自己也下場拍攝了數部短劇,東北短劇開始上牌桌。
與其他霸總題材短劇不同,雲創未來短劇基地雖然也以現代都市劇爲主,但更側重文旅劇、職場劇、東北年代劇,鄉村劇等傳遞正能量的題材。
張非凡也坦陳,遼瀋地區目前財政優勢不大,跟杭州、西安等城市動輒一部短劇百萬獎勵政策無法相提並論,但他們通過自己下場投資出品,已經打通了屬於自己短劇賽道的各個鏈路環節,積累了更便捷的綠色通道經驗。比如溝通拍攝城市標誌建築,網紅建築等。
不同基地發展階段不同,也決定了他們各自的目標不同。遼瀋短劇想要彎道超車,目前當務之急是自下而上舉全行業之力打造短劇產業鏈,降低各環節成本。
成熟基地則是以盈利爲目標,有基地運營方爲自己設定的生死存亡線是一年時間。
單靠場景費,部分基地收入能打平。戰旗短劇基地自2023年建立至今,不到兩年時間,共計投入一二百萬元。最忙碌的時候,基地一天接待五六個劇組,最少的一天接待兩個組。按照他們的計算,平均一天有三個劇組拍攝,差不多就能實現盈利。不過也只是保證正常運營的情況下稍有盈餘。
高投入短劇基地短時間內則很難回本。張非凡表示,短劇基地如果單靠場景房屋租賃收回成本的幾乎沒有,投資過億的不參雜景區或地產項目的基地短時間很難回本。如果租賃場景之外,投資出品短劇的話,西安以及湖州基地應該已經實現盈利。
不過,短劇行業真正掙錢的環節顯然不在提供拍攝基地。業內人士稱,天橋去年收入十幾億。頭部短劇公司,一個月產量100多部,一部劇按50萬計算,相當於一個月都做了5000多萬。有一家劇本公司,據傳光靠劇本一年營業額能做到三四千萬元。
打造短劇基地的野心不止於短劇本身,它瞄準的是一座城市的綜合收入。公開資料顯示,2024年,橫店影視城年接待遊客突破1800萬人次,文旅綜合收入佔總營收超40%,帶動周邊餐飲、住宿等服務業增長18%。
稅收、文旅住宿收入,都是城市爭奪短劇之都的決心所在。只是希望,對新風口席捲之下的短劇基地創業者而言,基地興建潮最後不會一地雞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