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祥琬:三次轉換研究方向的“跨界院士”

原標題:

杜祥琬:三次轉換研究方向的“跨界院士”

科技日報記者 陳瑜 何亮 張蓋倫

北京市海淀區花園路6號院,如今是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以下簡稱“中物院”,原二機部九院)北京第九研究所的辦公區之一。這也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事業開始的地方。

1964年,作爲莫斯科工程物理學院優等生,杜祥琬畢業回國後被分配到二機部九院。如今,86歲的他仍經常來此上班。

從核物理到激光再到能源戰略和氣候變化,“跨界院士”是杜祥琬給很多人留下的印象。但“跨界”背後不變的是,他爲祖國科學奉獻一生的決心。

從大大的宇宙到小小的原子核

受蘇聯雜誌《知識就是力量》的影響,1956年杜祥琬高三畢業填報志願時,報考了當時全國高校唯一的天文系——南京大學天文系。恰在此時,國家從高中畢業生裡選拔預備生留蘇學習核物理,整個河南省當年只有兩人入選,其中一人就是杜祥琬。

“大大的宇宙沒學成,學了小小的原子核。”杜祥琬卻很淡然,“你看,原子當中有一個核,外面有很多電子,和太陽系差不多。”

在杜祥琬前往莫斯科工程物理學院前,作爲留蘇事務的具體推動者,錢三強來送行。杜祥琬至今記得,錢三強邊說邊拿粉筆在黑板上寫字,大意就是要大家出去以後學好知識,來提高中國的科技水平。

1993年,杜祥琬在覈試驗場。

在蘇聯學習期間,杜祥琬和同學們不時接到國內的指示,比如,學理論物理的同學要注意學好“中子在宏觀介質當中的輸運”。對這些指示背後隱藏的含義,杜祥琬並不理解,只是隱約感覺,回去肯定是幹核工業。

臨答辯前的一天中午,杜祥琬和一位蘇聯同學在學校食堂吃飯。

對方問:“杜,你在這裡學原子核物理,回中國之後有啥事可幹嗎?”

在他們的認知中,1964年的中國很落後,核物理人才在中國沒有用武之地。杜祥琬聽出了弦外之音,這位同學當時的口氣讓他不太舒服。

轉機發生在杜祥琬答辯前的晚上。莫斯科電臺播出了一則驚人消息: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第二天,蘇聯的《真理報》上也刊登了這條消息。

答辯當天,那位蘇聯同學興沖沖地跑過來對杜祥琬說:“杜,祝賀你,我知道你回去幹什麼了。”

蘇聯同學前後巨大的態度反差,讓杜祥琬萬分感慨。

“國家的重大進步,在海外產生這麼強烈的反響,我感到非常震撼。”杜祥琬說,“回國以後,如果是做這方面工作,不用給我作動員報告,我都能體會到幹這件事對提高國家地位、增強國家科技實力的重大意義。”

1964年回國後,杜祥琬如願被分配到二機部九院理論部。

剛一報到,理論部主任鄧稼先就給了杜祥琬一本參考書,是格拉斯登的《中子輸運理論》。杜祥琬這時恍然大悟,自己的工作是搞核武器研究。

1990年,杜祥琬(左)和王淦昌的合影。

當時美國、蘇聯已經成功研製氫彈。杜祥琬到理論部的第一件事,就是做情報調研。他被派往相關機構,翻閱《真理報》等報紙雜誌,尋找關於氫彈的蛛絲馬跡,然而能找到的有用信息幾乎爲零。

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理論部只能內部進行“鳴放會”,用現在時髦的說法,叫“頭腦風暴”。

在理論部的報告廳裡,最前面是塊黑板。“鳴放會”由部主任主持,臺下二十幾歲、三十幾歲和四五十歲的科研工作者們,誰有想法就上臺將想法寫在黑板上,如果能做點計算就做點初步的演算。大家公開討論,現場論證,最後歸納了四種可能的氫彈構型。後來經過“百日會戰”,于敏帶領科研人員抓住了“牛鼻子”。我國於1966年12月28日成功進行了一次“新的核試驗”,掌握了氫彈技術。

杜祥琬當時的工作是負責核試驗診斷理論研究,分析測試得到的數據。1975年到1984年,作爲中子物理學研究室主任,他又帶領團隊,建立了我國第一個中子學計算敏感度程序,對核試驗診斷理論作了比較系統的總結。

“這個領域當時在國際上是保密的。”杜祥琬告訴記者,這項研究成果曾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後來,杜祥琬碰到錢三強時說:“錢老,您是改變了我人生道路的人。”錢三強問:“你後悔嗎?”杜祥琬馬上回答:“追隨您的事業,我很榮幸。”

組織激光科學研究“聯合艦隊”

1986年到2006年,是杜祥琬最繁忙、壓力最大的時期。1987年,他忽然被調轉了研究方向,從中子物理轉向激光。

20世紀80年代,爲發展高科技,美國率先提出了“星球大戰計劃”,歐洲搞了“尤里卡計劃”,我國也提出了發展高新技術的“863”計劃。

在該計劃規劃的首批七大研究領域裡,就包括激光。杜祥琬擔任第一屆激光專家組成員兼秘書長,協助首席科學家陳能寬的工作。

和原子彈、氫彈工程不同,“863”計劃的專家組採取了全新的組織模式。它不僅打破了部門界限,實現了全國大協作,還實行專家組負責制,題目怎麼定、由哪些單位來做、經費怎麼分,都由專家組拍板,專家組自主性大大增強。

1993年,杜祥琬(前排左一)在庫爾勒國家試驗場。

當時,國際上也剛開始開展激光相關研究。在我國激光研究打基礎、描繪藍圖的階段,專家組的掌控能力和戰略能力至關重要。

爲了研究激光,杜祥琬重新學習了大量相關專業知識,同時倡導學術民主,組織了很多場“鳴放會”。

在杜祥琬看來,科學就是要在這種民主開放的狀態下才能發展,因爲一個人的能力、知識畢竟有限。

1991年4月,激光專家組換屆,杜祥琬擔任第二屆專家組首席科學家。第二屆專家組成立後,作了第二次發展戰略研究報告,修正了第一次發展戰略研究報告的一些方向,同時把目標進一步具體化,技術路線更細。

在專家組的領導下,我國走出了一條適合國情的技術路線,開創了我國發展新型激光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按照最早的規劃,“863”計劃持續到2000年。在2001年總結匯報時,一位組外的專家聽完激光專家組的彙報後評價:“15年產出這麼多成果,你們是一個‘聯合艦隊’。”

60歲是可以從頭開始的

成爲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是杜祥琬自言“沒有想過要走的一段路”。

“我的想法不一定對,但當時就覺得,唸了這麼多書,應該乾點具體的活。”杜祥琬告訴記者,1975年他曾婉拒擔任九院北京第九研究所副所長,1987年找王淦昌“說情”,讓領導收回起草好的中物院副院長任命(後於1993年擔任副院長),“我希望儘量延長在基層做學術研究的時間。”

2002年,在事先不知情的情況下,杜祥琬被推薦爲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候選人,並順利當選,分管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同時擔任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主任。

如何當這個副院長?杜祥琬其實沒經驗。他原來負責的是具體的研究工作。除了增選院士,中國工程院就是負責給國家做工程科技項目諮詢,和過去做具體研究不一樣。

當時恰巧剛剛卸任中物院副院長,杜祥琬便將更多精力投入中國工程院的工作。他發現,誠如時任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所言,中國工程院的工作“有彈性”,但正因爲“有彈性”,所以要用勁發力的話,可以沒完沒了地工作。

杜祥琬自謙對核能知識“多少了解一點”,但要從宏觀上開展能源戰略諮詢,“必須得學習,而且學習量得特別大”。

能源戰略諮詢也成了杜祥琬學術生涯的第三個方向。

在擔任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期間,圍繞中國要不要加入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科技界有兩種不同意見。最後國家主管領導要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提供諮詢意見。

杜祥琬被委以重任,牽頭起草初稿。他組織持有不同意見的院士們,開了一次會,就把問題解決了。

“其實大家都支持加入ITER,焦點在於這項工作會不會影響現有的科研項目經費安排。”杜祥琬從中總結出心得,“解決問題就是要抓住大家共同關心的內容,排除大家意見不一致的地方。”

2010年,杜祥琬卸任中國工程院副院長。72歲的他本打算就此隱退,卻被時任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解振華推薦,擔任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主任。

王淦昌曾在年過90歲時送給杜祥琬一句話:“60歲的人是可以從頭開始的!”杜祥琬回憶:“我一開始理解,他就是鼓勵我,可後來一想,他60歲以後真幹了不少大事。”

如今,步入耄耋之年,杜祥琬對這句話有了切身感受。他保持着學者的風度,花白的頭髮梳得一絲不亂,依舊忙碌、依舊“跨界”。他是論壇上的專家,是孩子們喜歡的杜爺爺,是記者們尊重的採訪對象——經歷豐富、才思敏捷、和藹可親、有問必答。

穿越60年風雨,他在《寫在科學邊上》一書中剖析了“跨界”背後的心路歷程:“有幸爲祖國的富強和老百姓揚眉吐氣做一點實際的工作,是最大的精神享受,是任何物質享受難以比擬的。”(受訪者供圖)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