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變廢爲電”發展循環經濟
來源:經濟參考報
“垃圾焚燒發電是‘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處置生活垃圾的最佳方式,應進一步推進以焚燒發電爲主的垃圾處置體系建設。希望有更多年輕的同志關心垃圾焚燒,‘變廢爲電’發展循環經濟。”近日,出生於1938年、已至耄耋之年的國家能源委員會專家諮詢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杜祥琬院士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專訪時稱。他對垃圾焚燒發電的關注,折射出其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事實上,在杜祥琬院士幾十年的工作生涯中,他經歷了從應用核物理到強激光技術再到能源戰略專家的多次“轉型”。談到這些“轉型”,他坦言,“這是國家需要”。
垃圾焚燒企業應“自主造血”
垃圾焚燒發電是將生活垃圾在高溫下燃燒,使生活垃圾中的可燃廢物轉變爲二氧化碳和水等,產生的餘熱用於發電,產生的廢氣、灰渣進行無害化處理。垃圾焚燒發電的過程涉及垃圾的收集、預處理、焚燒、發電以及煙氣的淨化處理等。
“垃圾焚燒企業能不能發展,不是依賴政府給它多少幫助,而是自己能不能賺錢,能不能‘自主造血’。”杜祥琬表示。
據瞭解,垃圾焚燒廠的運營成本以折舊和人工爲主,但環保合規和燃料價格波動對盈利的影響顯著。如今,垃圾焚燒廠的收入來源正從依賴政府支付垃圾處置費+售電,向多元化增值業務拓展,未來熱電聯產、碳交易等將成爲重要增長點。
“企業應藉助智慧收運等手段實現降本增效,通過高效焚燒+熱電聯產提升能源收益,從而實現具有可持續性的盈利,這是垃圾焚燒企業生存的密碼之所在。”杜祥琬認爲。
近年來,有些地方被曝出“垃圾不夠燒”的現象。對此,杜祥琬表示,目前全國多地都建立了垃圾焚燒發電廠,發電廠一旦建立起來,它就需要規模化的垃圾,需要“吃飽”,否則就會虧損。
垃圾焚燒發電廠如何才能“吃飽”呢?當下的垃圾分類對後續的焚燒發電又有什麼影響?杜祥琬認爲,當下的垃圾分類和焚燒發電是互補的關係。由於幹垃圾燃燒更充分,產生的熱能更高;溼垃圾含水量高,直接焚燒會消耗大量熱量且易產生有害氣體。公衆做好垃圾分類,哪怕只是把幹垃圾和溼垃圾分開,對焚燒發電廠來說,都能降低成本,提升焚燒效率,實現效益更大化。
但杜祥琬強調,隨着垃圾被規模化焚燒處理,剩餘垃圾減少,這樣的發電廠也不需要很多,也要控制數量,合理做好規劃。
從“鄰避效應”到“鄰利效應”
由於公衆對環境污染、健康風險、利益分配不公等問題的擔憂,垃圾焚燒廠的建立經常會引發“鄰避效應”,即一些公衆會排斥在自家附近建設垃圾焚燒發電項目。
對此,杜祥琬認爲,從根本上來說,還是要把“鄰避效應”變成“鄰利效應”,“要讓老百姓切實看到垃圾焚燒發電不僅沒有破壞環境,反而‘變廢爲電’,讓環境更加優美,甚至提供了就業,讓老百姓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好處,老百姓就不會迴避了。”
他認爲,要實現“鄰避”到“鄰利”的轉變,地方政府要在技術可信、信息公開、利益共享等方面持續發力。
現實中,通過高標準建設、社區共建和長效補償機制,多地建成的垃圾焚燒廠不僅解決了“落地難”問題,還成爲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助力。談到城市固廢無害化處理和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杜祥琬不禁爲“杭州模式”點贊。
近年來,杭州着力構建“政府主導、企業協同、社區參與”的城市垃圾多元共治格局,創新實施“定製化+智慧化+集約化”的垃圾清運新模式,大力推進垃圾焚燒發電,原有的垃圾填埋場變身生態公園或光伏發電站,不僅減少了垃圾對環境的危害,還將垃圾轉化爲可再生能源,進一步造福居民。
“垃圾焚燒發電對於地方是有益的事、是賺錢的生意。對於地方政府來說,也應該轉變觀念,積極做好垃圾焚燒發電這件事本身,而不是僅僅爲了爭取一點補貼。”杜祥琬表示。
推進以焚燒發電爲主的
垃圾處置體系建設
近年來,垃圾焚燒逐步取代了填埋,成爲我國城市生活垃圾的主要處理方式。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統計數據顯示,2005年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填埋處理量佔無害化處理比例爲85.2%,焚燒比例僅爲9.8%;到2023年,全國城市生活垃圾衛生填埋處理佔比下降至7.5%,焚燒處理比例上升到82.5%。
在杜祥琬看來,垃圾填埋佔地面積大,且環境污染風險大,“我不主張用填埋這個辦法來解決垃圾問題,還是焚燒發電的方法比較好。”
“垃圾焚燒發電是‘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處置生活垃圾的最佳方式,應進一步推進以焚燒發電爲主的垃圾處置體系建設。”他表示。
杜祥琬建議,將固體廢物無害化處置設施納入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範圍,依法依規保障設施用地。加快補齊相關短板,推進以焚燒處理爲主、填埋處理爲輔、其他處理方式並存的生活垃圾處置體系建設,同步配套建設生活垃圾焚燒飛灰資源化利用處置設施。
此外,他認爲,應在省域範圍內合理佈局生活垃圾分類收運與處理設施,實現收集能力與收集範圍內人口數量、垃圾產生量相協調。
“加強省域內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設施統籌規劃佈局建設,適度超前建設與生活垃圾清運量增長相適應的焚燒處理設施。”杜祥琬表示。
“我們的家國情懷應該世代傳承,希望有更多年輕的同志們關心垃圾焚燒發電,讓垃圾處理變成對大家有利的事,讓垃圾焚燒發電副作用更小,對社會的貢獻更大。我相信未來的垃圾焚燒發電技術會更先進更高效,這要依靠現在的年輕人。”杜祥琬殷切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