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臺大學生53年前發射探空火箭 關鍵秘辛曝光

▲臺大學生早在1972年,從彰化王功成功完成首次由學生執行的探空火箭試射。(圖/臺大工學博物館提供)

記者許敏溶/臺北報導

近期國內多所公私立大學都傳出自制火箭成功升空好消息,其實臺大火箭社學生早在1972年,就在彰化王功完成探空火箭試射,高度達到7到8千公尺,引發全國媒體報導。當年計劃負責人黃秉鈞教授透露秘辛,時任臺大校長閻振興兼任中科院長,透過校長與中科院協助及團隊努力,才完成我國首次由學生執行的探空火箭試射。

太空產業近年蓬勃發展,也帶動國內各大學投入探空火箭研究,包括陽明交大、成大、淡江、逢甲等國內公私立大學,都成功發射探空火箭,但唯獨沒有臺大的消息。

不過,早在53年前,1972年的1月20日上午,臺大學生組成的臺大火箭社,在老師的指導下,於彰化縣王功海埔新生地,成功發射4枚探空火箭「臺大探空一號」,高度達到7到8千公尺,也是我國首次由學生執行的探空火箭試射。

▲1972年1月20日,臺大火箭社學生在彰化王功成功完成首次由學生執行的探空火箭試射。(圖/臺大工學博物館提供)

已從臺大機械工程系退休、現爲臺師大講座教授的黃秉鈞回憶說,由於1969年人類首次登陸月球后,帶動全球太空研究,臺大學生也成立火箭社。自己在大三時接任火箭社長,剛好臺大校長閻振興兼任中科院長,於是自己寫了計劃書給校長,獲得校長與中科院的前輩鼎力協助,也算是一種機緣。

黃秉鈞說明,當時爲戒嚴時期,探空火箭的火藥等材料都是管制品,在校長閻振興同意與支持後,一週內就有中科院內的兩位所長與臺大火箭社進行討論,隨後很多人協助臺大火箭社,包括從臺大畢業、當時在中科院任職的學長,在學長與前輩的教導協助下,學生們土法煉鋼,從無到有完成了探空火箭,高約3公尺、直徑約5吋,並在1972年成功完成試射。

黃秉鈞表示,當年他擔任火箭社長,馮紀應、陳立偉是他其中兩位副社長,陳立偉負責對媒體說明,當時成員共有30多人,涵蓋機械系、電機系、土木系等,大家都全力投入,當時每天一下課,就躲在辦公室內進行組織、企劃與執行火箭試射作業。

他說,大家也因此成爲好朋友,不少人至今都還有聯繫,自己也從中獲益良多,最重要是學到如何去管理運作一個組織的經驗,這也幫助自己後來成功申請相關學術計劃。

▲1972年1月20日,臺大火箭社學生成功完成探空火箭試射,火箭高約3公尺、直徑約5吋。(圖/臺大工學博物館提供)

黃秉鈞坦言,當時書本上很多知識都還沒念完,能完成探空火箭試射,獲得閻振興校長支持是一大關鍵,當時校長若沒擔任中科院長,也不可能獲得中科院技術指導與以及相關協助。

臺大工學博物館舉辦首次特展「Here with M.E.--與M.E.同行」,展示臺大機械工程系超過80餘年來的點滴,包括自制的輕航機、太陽能車等,包括臺大火箭社學生在1972年成功完成探空火箭試射的相關資料,也在這次展覽中,即日起到4月底免費開放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