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絕豎屏“抗日神劇”,守護歷史真實

近日,廣電總局發佈管理提示,各級廣電管理部門要落實監督責任,加強內容審覈把關,避免將現代技術手段和知識技能粗暴嫁接到真實抗戰情景,避免主角個人能力超強的懸浮設定,避免出現違背軍事常識的“奇功”“神技”,摒棄“我方超人化、敵方弱智化”的幼稚化劇情,杜絕缺乏歷史邏輯的弘揚民族大義主題的創作模式。

微短劇題材豐富、短小精幹、極富活力、影響廣泛,已經成爲時下最流行的娛樂之一。曾經在長劇時代氾濫成災的“抗日神劇”,經過多次整頓後逐漸消退,如今卻在微短劇裡獲得“重生”,大量劇情誇張、設定離譜、背離歷史的“抗日神劇”,佔據了豎屏市場,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對抗戰真實歷史的戲謔與扭曲,容易誤導觀衆,不利於青少年價值觀的塑造。

回顧過往,“抗日神劇”的種種荒誕情節令人瞠目結舌。從“手撕鬼子”到“包子雷”,從“褲襠藏雷”到“子彈拐彎”,這些荒誕不經的橋段不僅侮辱了觀衆的智商,消解了歷史的嚴肅性,更在無形中扭曲了民族集體記憶。這種幼稚化的劇情,將嚴肅的戰爭娛樂化,把民族的苦難當作博眼球的工具,完全背離了歷史事實,也無法讓觀衆真正感受到抗戰的艱辛與偉大。

部分創作者缺乏對歷史的敬畏之心,一味追求商業利益和感官刺激,不惜違背歷史常識,編造出各種離譜的情節。此種以“藝術加工”之名行歷史篡改之實,將嚴肅抗戰簡化爲“爽劇”的創作傾向,本質上是利用民衆的樸素愛國情懷,消費抗戰歷史。

在流量至上的市場法則下,一些製作方爲了吸引觀衆眼球、提高點擊率,刻意製造誇張離奇的情節刺激觀衆感官,用簡單粗暴的二元對立替代複雜的歷史思考。同時,一些創作者藝術水平有限,無法通過嚴謹的創作、細膩的情感和深刻的內涵展現抗戰歷史,只能依靠荒誕的劇情來吸引關注。此外,市場的盲目跟風和監管的暫時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抗日神劇的泛濫。

歷史題材創作必須建立在對史實的敬畏之上。廣電總局發文強化各級廣電部門主體管理責任,要求加強對微短劇內容審覈要求,爲杜絕“抗日神劇”提供了有力保障。微短劇行業從業者應擺正創作思維,以尊重歷史爲前提,深入挖掘抗戰歷史中的真實故事和感人瞬間,通過真實、生動的情節和鮮活的人物形象,展現抗戰的艱難歷程和偉大意義,讓觀衆在觀看作品的過程中,真正瞭解歷史、銘記歷史,傳承和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

作者:江德斌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