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臺南行人交通死亡人數增加 市府:違規穿越是主因

臺南市政府推動百大路口安全計劃等行人友善措施,但去年行人交通事故死亡人數不減反增。圖爲臺南市中西區民生、永福路口的行人專用時相工程。(交通局提供/洪榮志臺南傳真)

2023年5月3歲餘小妹妹行經臺南市北區路口的斑馬線被撞身亡,市府爲此推動一系列行人友善措施洗刷「行人地獄」的污名。不料,交通部最新公佈全臺各縣市交通事故死亡人數,臺南市去年行人死亡人數竟然不減反增,比前年增加近18%,引發各界關注。民團指出,人行道太少是主因;但市府交通局、交警大隊都認爲,行人死亡原因以違規行爲居多。

根據交通部統計,去年全臺全年行人交通事故30日死亡人數366人,比前年減少14人,減幅3.68%;其中,臺南市的行人死亡人數33人,反而較前年增加5人,增幅17.86%。鑑於餘小妹妹被撞身亡交通事故後,市府特別推動百大路口安全計劃等行人友善措施,但行人死亡人數卻不減反增,引發各界高度關心。

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榮譽理事長餘志祥表示,如想減少行人交通意外事件的發生,應該從改善交通工程着手,像推動路口的行穿線退縮等工程,即能有效減少行人在路口的交通事故;但交通工程改善後,用路人也需要時間適應,去年的行人交通事故死亡數字只是小浮動,還需要進一步長期觀察、持續檢討改進。

不過,臺南市已經連續3年高居每10萬人交通傷亡事故率全臺第二名,僅少於臺中市,餘志祥認爲,主要原因還是人行道太少,導致轉彎車輛容易有死角所致。對此,臺南市議員蔡育輝指出,人行道與交通事故是否具有因果關係見仁見智,建議先找一個行人較多的地區試辦,如果成效好再擴大推行;至於行人死亡數增加,多數是車主或行人的違規行爲,應該增加路口的警告標誌,並加強宣導。

市警局交通警察大隊分析行人交通事故24小時死亡原因也說,去年發生的18件A1行人交通事故中,高齡行人有15件;至於行人肇事原因,未依標誌標線穿越道路7件、穿越道路未注意左右來車2件、未依號誌或手勢指揮穿越道路1件、其他引起事故的疏失或行爲1件、無肇因7件。

市府交通局進一步分析,臺南市行人交通事故年齡以65至80歲高齡者居多,事故時段於晚間6至7點時段相對高峰,主要肇因多屬人爲分心及未禮讓行人、違規穿越道路及路口等違規行爲造成。

針對如何減少行人交通事故,交通局強調,未來將積極爭取中央補助「前瞻提升道路品質計劃」、「校園周邊暨行車安全道路改善計劃」、「永續提升人行安全計劃」等計劃,持續規畫增設行人專用時相、行人號誌綠燈早開、標線型人行道、行人庇護島、行穿線退縮、綠底行穿線等交通工程設施,以避免行人暴露於交通事故的風險中。

另外,交通局還將加強宣導行人通過道路時,務必行走行人穿越道並遵守號誌觀念,並針對高齡長者、高風險羣持續結合民政、衛福、宮廟等管道,利用社區共餐、區裡文康出遊活動、行動醫院下鄉等機會,透過互動方式搭配實際案例分析,傳達正確交通安全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