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違規、車輛未停讓取締量大增 交通部曝原因

交通部公佈最新行人違規、車輛未停讓取締數據,今年1至3月兩者皆較去年同期增加。(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交通部正修法提高車輛未停讓行人致輕傷或重傷罰鍰,引起職業駕駛團體不滿將上街陳抗,更籲同步提高行人違規罰鍰,近日在網路上掀起兩派論戰。交通部公佈最新行人違規、車輛未停讓取締數據,今年1至3月皆較去年同期大增。交通部說明,警政署去年底發文至各縣市警察局,要求加強取締相關違規,故數據有增加趨勢,並強調取締件數增加不代表違規行爲增加。

交通部5日預告修正「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統一裁罰基準及處理細則」,未停讓行人而肇事罰款,輕傷自7200元提高至1.8萬元,重傷或死亡一率以最高3.6萬元處罰,預計6月底前實施。

新規出爐引發汽車駕駛人團體不滿,認爲交通政策太針對駕駛人,5月19日將赴交通部抗議,駕駛團體更建議將行人闖紅燈的金額也提高至1.8萬元,陳抗消息一出,即引起網友兩派論戰。

交通部透過臉書公佈行人違規、車輛路口不停讓行人違規取締數據,去年行人違規取締8萬5239件,較前年的7萬839件增加1萬4400件;去年車輛路口不停讓違規取締11萬179件,較前年的14萬439件減少3萬260件。

觀察今年1至3月最新數據,行人違規取締2萬6497件,較去年同期的1萬7534件大增8963件;車輛路口不停讓行人取締3萬232件,較去年同期的2萬6299件增加3933件。

交通部表示,談論交通安全,關鍵不在於「站哪一邊」,而是如何有效避險,交通規則設計初衷就是讓每位用路人提升安全,故取締違規「不分駕駛或行人」,目的都是爲了減少事故發生可能性。

不過,交通部也提到,行人與車輛本就是不對等的存在,若發生碰撞,受傷最重的往往是行人,因此交通政策必須持續強化對弱勢用路人的保護,爲了讓所有人都能平安回家,請駕駛一定要停讓行人,用行動守護彼此安全。

對於今年取締數據較去年同期大增,交通部補充說明,違規取締件數增加不代表違規行爲增加,要視警方勤務狀況,警政署去年底有特別發文至各縣市政府警察局,爲維護行人用路安全,請各縣市加強相關違規行爲取締工作,因此執法強度較過往有提高。

以桃園市爲例,當地車輛不停讓行人違規取締件數增加,除加強執法外,原因還包括「科技執法」設備,除取締超速、闖紅燈外,取締不停讓的地點也變多。當地更在全市的通學廊道設置22處科技執法,目的是提醒駕駛須減速停讓,確保學生在上下學途中安全過馬路,行經學校周邊時減速行駛並提高警覺,可降低行人事故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