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颱風連年衝擊內門龍眼 農民惡地改種芭蕉帶來新契機
高雄市內門區向來是全市龍眼種植最密集的地區,但近年受極端氣候衝擊,龍眼連續多年歉收,當地惡地地形栽種的芭蕉因口感獨特,加上產銷履歷認證,部分甚至能賣到每公斤140至160元,逐漸成爲農友轉型首選。(林雅惠攝)
高雄市內門區向來是全市龍眼種植最密集的地區,但近年受極端氣候衝擊,龍眼連續多年歉收,讓不少農民難以支撐,紛紛改種芭蕉、鳳梨、芭樂等作物以維持生計,其中,內門惡地地形栽種的芭蕉因口感獨特,加上產銷履歷認證,部分甚至能賣到每公斤140至160元,逐漸成爲農友轉型首選。
根據高雄市農業局統計,內門區龍眼種植面積自2019年的535公頃,已降至2025年的443公頃,減少92公頃;反觀芭蕉則從194公頃增加至257公頃,成長63公頃,由於龍眼主要以加工爲銷售方向,但剝殼等人工成本持續攀升,加上老龍眼樹逐年凋萎,經濟效益不如以往,農民乾脆轉作芭蕉,收益相對穩定。
內門農會總幹事高菊蓮(左二)、理事長洪輝煌(右二)及農友等人今年8月到臺北希望廣場農民市集舉辦惡地芭蕉試吃推廣活動,受到熱烈迴響,內門芭蕉在半小時即銷售一空。(內門農會提供/林雅惠高雄傳真)
種植龍眼超過15年的農民楊忠麟說,原本種了將近4甲地的龍眼,卻連續3年歉收,今年雖一度因花況良好抱持希望,卻因7月底颱風豪雨導致大量裂果,全數報銷,他無奈表示,這幾年已逐步改種芭蕉,「管理比較容易,又能全年採收」,目前收成都交由農會協助銷售。
72歲的月姓農友遭遇相同,他表示,栽種龍眼超過30年,今年龍眼花盛開,卻在臺風一夕間全數落空,「今年真的完全沒收成。」因此他決定將一半土地改種芭蕉,收入更穩定,至少能繳交農會,不必再爲收成煩惱。
內門農會總幹事高菊蓮表示,近年龍眼產量不穩,農會積極推廣「內門惡地芭蕉」,並協助取得產銷履歷,讓芭蕉在中北部市場價格穩定,口感更受青睞;她強調,惡地缺水環境反而適合芭蕉生長,果實特別香甜,也因此吸引更多農民轉作。
高菊蓮指出,內門龍眼雖偶有好花況,卻常因乾旱或豪雨而減收,在氣候挑戰下,愈來愈多農民改種芭蕉,去年底甚至有內門芭蕉在臺北拍賣市場創下每公斤260元的天價,不僅帶來極大鼓舞,也讓內門芭蕉逐漸躍升爲新的地方名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