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兩度見血昏倒被笑「別選外科」神外醫林志隆克服恐懼成「神刀」
林志隆行醫30多年,已開過上萬臺刀。(林志隆提供)
高雄醫學大學副校長、神經外科醫師林志隆,已經累積上萬臺手術,被譽爲「神刀級名醫」。然而,鮮少人知道,他還是醫學系學生時曾兩度見血昏倒,甚至還被老師與同學質疑根本不適合外科。正因爲這段不爲人知的挫折,才讓他後來更堅定要克服恐懼,走上專精腦部與脊椎手術的道路。
62歲的林志隆是臺南人,父親在高中時因腦出血過世,他考進高醫醫學系後,就立志要成爲一名外科醫師,大五那一年,林志隆第一次進開刀房,林志隆滿心期待,覺得就要踏入夢想的外科世界,但怎麼也沒想到,他竟然昏倒了。
林志隆回憶,那是臺婦產科手術,他一看到骨盆腔大量出血,聞到濃烈血腥味,身體突然不聽使喚,當場眼前一黑倒下,那是他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竟然怕血。
之後在臺大醫院實習時,他再度在手術時見血昏倒,被擡出開刀房時,耳邊隱約傳來護理師嘲諷「這個醫師怎麼這麼沒用」。事後同學也訕笑「你還想當外科醫師嗎?」老師則提醒「怕血要慎選外科。」對林志隆來說,那是一段極度挫敗的時光。
林志隆花了2、3年的時間,才克服怕血的恐懼。(林志隆提供)
面對外界質疑,他選擇迎難而上。林志隆告訴自己,既然立志要成爲神經外科醫師,就不能被恐懼擊倒。他發現,當他將注意力放在解剖結構與手術步驟上,專注度會轉移,漸漸能夠承受血腥場景。
從大五到大七,林志隆花了兩到三年的時間,才徹底克服怕血的心理障礙,並一步步把自己訓練成能獨立承擔外科挑戰的醫師。
克服恐懼的同時,林志隆也不斷磨練專業。他在讀書與跟刀之餘,每天安排時間反覆練習縫合、打結與顯微操作,爲未來的大型手術打下紮實基礎。
他深知體能也是外科醫師的重要關鍵,因此透過跑步、騎車鍛鍊耐力,讓自己能夠支撐十幾小時的高強度手術。這種對專業與體力的雙重要求,逐漸成爲他能挑戰艱難腦部手術的重要底氣。
林志隆回想,最讓他感動的時刻,是當病患因爲腦動脈瘤或脊髓腫瘤等高難度手術,從性命垂危轉爲術後經過復健恢復正常生活。
看到病人從幾乎絕望到重獲健康,他坦言,那種感動難以用言語形容,也是支持他持續精進醫術的最大動力。如今,從當年實習醫生因怕血昏倒被笑,到成爲高醫副校長與無數病患信賴的神經外科醫師,林志隆證明了恐懼並非終點,而是磨練意志、淬鍊專業的必經過程。
★本新聞的圖文,未經《中時新聞網》授權同意,請勿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