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神刀手/換肝之父陳肇隆 累積2500多例肝臟移植手術

陳肇隆手掌長寬19×19公分,精研活肝移植技術,把臺灣肝臟移植技術推至國際頂峰,挽救無數性命。記者劉學聖/攝影

高雄長庚名譽院長陳肇隆被喻爲「換肝之父」、「亞洲肝臟移植的開拓者」,「19公分(長)、19公分(寬)」是他的神秘數字,手指、手掌等方寸間執行過2500多例肝臟移植手術,挽救衆多生命,讓數千家庭免於生離死別的世間悲劇。

41年來,陳肇隆不斷在肝臟移植領域締造紀錄,1984年完成亞洲首例成功的肝臟移植手術,這也是他人生第一臺換肝手術,事發突然,患者大量吐血,陷入肝昏迷、休克,從內科加護病房直接推到手術室,全程歷經32小時,手術成功絕非幸運,背後累積了衆多不爲人知的努力。

赴臺北趕考 激發外科使命感

1976年,臺北長庚醫院招收首屆住院醫師,就讀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的陳肇隆從報紙分類廣告看到招募訊息,搭夜班火車北上應考,至今仍記得從高雄至臺北的平快車費爲105元。進入長庚體系後,在羅慧夫、張昭雄等外科大老的指導下,激發他從事外科醫療工作的熱情和使命感。

在前輩推薦下,陳肇隆協助臺大教授林天祐肝臟外科教科書繪畫手術插圖,過程中用心研讀文獻,引發他對肝臟外科與移植的興趣,並且先後至加拿大多倫多兒童醫院研習小兒外科、美國匹茲堡醫學中心接受外科研究員訓練,向恩師史達哲(Thomas Starzl)學習肝臟移植的知識與手術技巧。

匹茲堡苦練 每晚綁線200次

爲了做好匹茲堡醫學中心肝臟移植團隊的第一助手,陳肇隆每晚練習綁線,0.15毫米的手術絲線,直徑僅比髮絲粗一點,每晚至少綁上200次,要求做到快速、確實,又不能綁斷的境界。

學成歸國,爲籌備人生第一臺「肝臟移植手術」,陳肇隆煞費苦心,首先拜訪瑞士「山德士」(Sandoz)藥廠,爭取並引進亞洲第一批的抗排斥藥物「環孢靈」(Cyclosporine)。另從文獻上找到器官保存液配方,在藥局製劑室自行調配。更在週末透過動物實驗,訓練換肝小組成員。

回想起1984年亞洲首例肝臟移植手術,陳肇隆仍可清晰記住每一個過程,換肝病人病情危急,大量吐血後,肝昏迷、休克。在幸運獲得遺體肝臟捐贈後,捐肝手術5小時、受肝手術27小時,歷經32小時漫長手術,術後並未立即甦醒,過了一星期才逐漸恢復意識,順利出院。

萬事起頭難,完成首例肝臟移植手術,陳肇隆不停地自我挑戰,1994年完成臺灣首例兒童活體肝移植,1997年完成亞洲首例一肝兩受的分割肝移植手術、全球首例未輸血活體肝移植。1999年創下臺灣首例成人活體肝移植紀錄,2002年華人首例活體雙肝移植,2006年全球首創例行性顯微膽道重建,2013年完成臺灣首例第2單一小節肝移植。

創體內養肝 完成活肝移植

2025年更首創三階段肝癌切除,透過「體內養肝」,突破親屬捐肝容積不足限制,成功完成活體肝臟移植,創另一項世界紀錄。

個案爲65歲男性,去年確診爲晚期肝癌,合併重度肝硬化及凝血缺陷,肝臟移植爲他唯一生機。三個女兒均願意捐肝救父,原本家屬希望由兩姊妹各捐半肝,但活體雙肝移植手術複雜,風險較高,評估後執行全球首例「三階段體內養肝移植手術」,精心規畫手術三大步驟。

因個案肝腫瘤6.6公分,且惡性度高,如直接換肝,移植後肝癌復發風險較高,因此,第一階段以腹腔鏡局部切除肝癌,追蹤10周後確定無復發。接着切除個案左肝,保留右肝,植入三女兒左肝(重303公克),另將個案右門靜脈結紥,以期女兒左肝快速再生,達「體內養肝」目的。

移植後第7天電腦斷層攝影顯示,女兒左肝再生情況良好,迅速達到596公克。第三階段則在移植後第8天,切除個案重度硬化、易再長出腫瘤的右肝,大幅降低復發風險。

在活體肝臟移植領域上,陳肇隆屢創紀錄,累積2500多例肝臟移植手術,且締造全球肝臟移植最佳手術成果的國際標竿,其事蹟早被畫進日本漫畫「閃耀吧!手術刀」,小說、電影與日劇「孤高的手術刀」,成爲臺灣醫界之光。今年更是獲頒亞太肝膽胰醫學會「當代傳奇(Living Legend)」殊榮,成爲首位獲此盛譽的臺灣醫師。

陳肇隆(左二)精研活肝移植技術,不吝傳承經驗技術造福人羣。記者劉學聖/攝影

▪ 免稅額、扣除額怎用最省?2025報稅不求人 新手也能輕鬆掌握 ▪ 租屋族報稅新制:房租支出納入特別扣除 最高可扣18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