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公募基金改革方案細則即將出爐,32萬億公募迎多項重大新規

今年1月23日,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證監會主席吳清介紹中長期資金入市相關工作時透露,證監會經過認真調研論證,提出了一些有針對性的改革舉措,目前已形成初步改革方案。

今日,界面新聞記者從業內多方瞭解到,公募基金改革方案的大致方案已經基本出爐,目前處在優化完善階段,後續將由證監會正式發佈,並徵求意見。

初稿主要從公募基金考覈機制、費率改革、權益產品、合規、代銷、企業文化建設等六大方面做出了新規定。

其中最重要的當屬改革公募基金考覈機制,重點強調建立長週期考覈機制。對於高管層面,降低規模、排名、收入、利潤等指標權重,基金業績指標的考覈權重不低於50%。對於基金經理的考覈,要求三年以上的業績比例不低於80%,五年以上的業績比例不低於50%。

方案還提到了基金公司分類評價指標改革,將盈利客戶佔比、業績比較基準對比、權益類產品佔比、投研能力評價等納入評價指標。此外,自購旗下權益產品規模、投資行爲穩定性、權益規模增長等指標的加分幅度,可以適當提高到50%。服務投資者能力的指標不低於80%。

2024年4月份, 國務院出臺的《關於加強監管防範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有多項內容涉及公募基金行業,修訂基金管理人分類評價制度就是其中之一,以實現督促樹牢理性投資、價值投資、長期投資理念,證監會《關於加強證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監管加快推進建設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的意見(試行)》也提出,健全行業機構分類監管體系,突出“扶優限劣”。

對於公募基金行業內的評獎,方案提出要進行業態改革,注重長期業績,要以五年以上業績獎項評比爲主。

對於“基金公司賺錢,基民不賺錢”的行業痛點,從業人員薪酬改革方面,方案還提到,對低於業績比較基準10%或者負收益的產品,基金經理薪酬下降,並強化業績延期支付和追索機制。作爲“代客理財”的服務行業,爲投資者獲取超額收益是公募行業的職責所在。

自2023年7月份以來,已經有多隻公募產品變更業績比較基準,從而要求基金經理在操作過程中“風格不漂移”,獲取超額收益。

2023年7月,證監會發布實施《公募基金行業費率改革工作方案》,全面優化公募基金費率模式,明確了公募基金行業費率改革工作分“三步走”,按照“管理費用-交易費用-銷售費用”的實施路徑分階段推進。根據證監會此前的預測,今年起還將進一步降低基金銷售費率,這樣預計每年合計可以爲投資者節約大概450億元的費用。

方案還進一步明確了要深入強化公募費率改革,提到要將產品業績表現與費率掛鉤,強化業績比較基準的約束作用,大規模寬基指數產品費率還要下調。去年11月19日,華夏、南方、華泰柏瑞、嘉實、易方達、華安基金等多家公司官宣,將旗下部分股票型ETF的管理費率和託管費率調低至0.15%、0.05%。“0.15%+0.05%”已是目前市場最低費率組合,新發的ETF也基本遵照這個費率“地板價”執行。

中國證券基金業數據顯示,繼去年六次創下規模新高後,步入2025年,我國公募基金總規模出現小幅下降,截止今年1月末,公募行業的總規模爲31.93萬億元,與2024年12月底的32.83萬億元相比減少了約0.9萬億元。在A股市場震盪的影響下,股票基金、混合基金規模在1月也小幅下降。

如何讓公募行業成爲增量資金入市的助推劑?在今年兩會期間,吳清表示,公募基金註冊發行明顯提速,權益類ETF規模突破3萬億元,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規模從2024年初的5.1萬億元增長到目前的6萬億元,增幅17.4%。

針對權益產品發行疲軟的現象,方案提到,要提升權益佔比,突出權益類基金髮行導向。在權益類產品創新方面,爲“低費率+絕對收益+業績報酬”和“長期股票投資+定期分紅”兩類產品給予重點支持。

此外,浮動管理費試點也將轉爲常規。 2023年8月,首批與基金規模掛鉤、與基金業績掛鉤、與投資者持有時間掛鉤的浮動費率產品獲批,到當年四季度,20只浮動費率基金相繼成立。目前,已有多隻基金運作滿一年時間。 Wind數據顯示,截至3月14日,全市場共計有147只(A/C份額合併計算)收取浮動管理費率的公募基金。

另外,要優化權益產品註冊發行安排,股票ETF產品5日內完成註冊;主動管理類權益和場外成熟寬基指數產品10日內完成註冊;有一定比例股票倉位二級債基和偏債混產品15日完成註冊。

在公募管理人的合規管理方面,要建立逆週期調節機制,加大對“壓賽道”等短期行爲的監管;約束單個基金經理管理產品的數量和規模;將對“僞市值管理”等違規行爲入刑責,加大“跨區檢查”等事項。

方案還明確了要建立基金銷售機構分類評價機制,將權益保有規模及佔比、盈利投資者佔比、小額定投業務規模等指標納入評價指標體系。對評價靠前的機構會給予產品准入、牌照申請、創新業務等方面的優先考慮。

爲了培育一流的投資機構,方案提到要優化行業格局,頭部基金公司要加快從資管機構向財富管理機構轉型,支持基金公司併購重組。公募要提升服務投資者的能力,推動保險、理財、信託等機構通過公募提高權益規模和佔比,提高社保、年金、養老金可投公募基金範圍。

界面新聞記者今日從多家頭部公募得知,該方案基本確鑿,“和此前管理層參加座談會接收到的消息差不多”。此前,多家公募公司總經理、督察長等前往北京參加了關於行業改革的座談會。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基金經理楊德龍認爲,公募行業的全面改革將進一步提升公募基金在權益資本市場中的佔比,機構投資者的佔比也會提升,作爲中長期資金的重要力量,公募基金的入市規模增加,也有利於提高市場穩定性。

“公募基金改革方案注重長週期考覈比重,可以支持基金公司做難而正確的事,有利於資本市場長期健康穩定發展。”接受採訪的某公募市場部人士表示,提高公募基金三年以上長週期考覈比重,能夠在吸引中長期資金入市的同時,讓基金經理也更加看重長期業績回報,而非過於關注短期市場波動帶來的業績波動,也有利於價值投資和長期投資理念的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