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高齡支付革命將啟動 信託資訊傳輸平臺最快年底上線

醫療示意圖。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由信託公會攜手聯合信用卡中心建置的創新服務「信託資訊傳輸平臺」,最快將於今年底至明年初正式上線,爲國內信託產業注入數位轉型新動能。該平臺特別針對高齡者與其照護需求所設計,透過銀行App產出的QR Code,讓民衆在醫療機構、安養中心或特約商店消費時,無需先行墊付,也不需繁瑣請款,僅由店家掃碼、系統即時驗證,最快六秒內即可完成信託帳戶扣款支付,大幅提升資金流動性與使用便利性。

信託公會秘書長呂蕙容指出,傳統信託帳戶使用流程繁瑣,尤其在醫療支付上,多需民衆自費後再彙整單據請款,不僅行政作業繁重,也容易造成資金積壓,對高齡者與照顧者皆爲一大負擔。而未來透過新平臺運作,客戶僅需出示銀行App產生的QR Code,由機構掃描後,聯合信用卡中心立即將訊息傳送至信託帳戶開立銀行,銀行系統將自動審覈客戶身分與帳戶餘額,並於六秒內完成回覆與扣款,付款即時又安全。

「未來民衆出院可直接完成付款,不再需要整理單據、排隊請款,醫院也只需提供電子收據,流程大幅簡化。」呂蕙容強調,這對於需長期照護、就醫頻繁的高齡族羣與家庭,是一項極具實用性的創新服務。

她進一步指出,信託產品內容若無明顯差異,服務流程的便捷性與即時性將成爲各家銀行競爭的關鍵。參與「信託資訊傳輸平臺」的銀行,勢必需升級系統能力與投資相關硬體設備。雖然升級費用依各銀行需求而異,但透過平臺提供差異化服務,將有助於搶佔銀髮財管市場。

目前我國信託系統在理財業務上已相當先進,導入如智能理財、AI分析、機器人理財與智慧客服等功能;但在財產信託領域,尤其如安養信託等服務,系統仍難以應付「即時處理」的需求。若要實現平臺的即時迴應功能,銀行端需整合內部系統架構,甚至建立中臺進行資料傳輸,這些改造工程無疑將帶來一筆可觀的資金與技術投入。

此外,「跨行可攜功能」是該平臺另一亮點。呂蕙容解釋,透過此功能,客戶未來可將基金等信託金融商品從A銀行安全轉至B銀行。轉帳前由A銀行先確認B銀行是否具備該商品,雙方確認後再透過平臺傳輸資料,全程確保資訊安全,避免資料外泄。「這樣做,不僅提高資產配置的靈活性,也促進銀行間合作。」她表示,雖然初期銀行或有客戶流失的顧慮,但長遠而言,也能吸引其他銀行的客羣,形成資源交流的良性循環。

據瞭解,目前已有9家銀行正式簽約加入「信託資訊傳輸平臺」,包括:合作金庫、第一銀行、華南銀行、彰化銀行、兆豐銀行、臺灣企銀、中國信託、高雄銀行及三信商銀。今年預計還將有2至3家銀行陸續加入,名單包括土地銀行、永豐銀行與臺新銀行。

信託公會表示,該平臺未來可望成爲信託服務數位轉型的基礎設施,並加速金融機構在銀髮與財產信託市場的佈局。隨着平臺普及及應用擴大,未來高齡者與其家屬在支付、照護、資產管理等面向上,都能享有更高的便利性與安全性,爲全民信託生活打開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