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採訪|魏建國:大出海是中國企業全球化的新航標

魏建國(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兼常務副主任、商務部原副部長)

2024年中國外貿順差取得了將近1萬億美元的歷史最好成績。這是中國政府和企業上下同心而取得的寶貴成果。但同時也要看到,中國企業在全球貿易依然處在驚濤駭浪的浪尖之上。特朗普政府上任伊始就給中國的商品再增加10%的關稅。考慮到全球各地的貿易保護主義浪潮頑強上攻,全球供應鏈正在深刻重構以及區域化、洲際化市場的盛行,中國製造業正站在一個新的歷史節點上。對於中國企業而言,大出海正在成爲全新的航道。

全球產業研究者林雪萍的新書《大出海:中國製造全球出征的關口與突破》,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這不僅是一部基於田野調查的中國企業出海紀實與產業分析,更是一本爲中國企業“真出海”提供系統性指導的實用手冊。作者林雪萍通過深入調研100多家海外工廠,訪談200餘位海外企業親歷者,積累了300餘萬字的調研筆記,爲我們呈現了中國企業出海的真實圖景。書中不僅呈現了海外經營的細節,更提供了大量實戰經驗,爲中國企業的全球化之路提供了寶貴的參考。

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完善海外綜合服務體系,推動中國外貿企業更好地融入全球市場。會議提出“有序擴大自主開放和單邊開放”,這一決策不僅是應對複雜國際形勢的必然之舉,更是主動融入全球經濟、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佈局。這一戰略既是中國外貿企業應對國際不確定性的必要路徑,也是提升中國在全球貿易格局中競爭力的關鍵所在。

我深刻感受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企業出海的重視,可以從兩個的角度來看。

一方面,從國家而言,需要全方位完善海外綜合服務體系。爲了更好地支持企業出海,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完善海外綜合服務體系。中國的新三樣出口,在海外碼頭落地之後,往往就進入了一個“週轉盲區”。汽車在卸貨之後,面臨的港口運營權、落地檢測服務、物流運送到4S店等,往往都超出了中國服務商的範疇。很多在歐洲港口的服務商,往往都是由日本在負責運營。這使得中國的電動汽車,在真正達到最終用戶之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其中涉及到聯運、檢測、貨運等多個環節,不可控因素非常多。同樣,隨着跨境電商的快速發展,中國出口企業需要在海外市場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包括海外倉、物流快遞等,以提高物流效率和降低成本。同時,企業還需加強金融支付、退貨、商品檢驗等綜合服務體系的建設。如何能夠在海外建立更好的金融支撐體系,值得深一步探討。滴滴在墨西哥積極開展非銀金融業務,提供現金貸款業務,還有在各大商場推出的信用卡。極大地豐富了當地民衆使用中國商品的機會。在墨西哥金融服務不完善的金融體系中,中國有很大的空間可以挖掘。《大出海》專門用一個章節來探討中國系統級能力的建設。這裡涉及到了海關規則的調整、全球檢測霸權的打破、金融銀行業務的豐富、商會行業服務的深化等多方面內容。只有建立一個好的綜合服務體系,才能保障中國的外貿健康出口、中國的工廠有序出海。

其次從企業的角度看,則需要因地制宜地在新地理環境下,全面提升產品品質和服務水平。在全球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中國企業不僅要克服內卷,還要更好地深入海外市場。關鍵在於用更高的品質和服務來滿足當地客戶的需求。這往往需要“在本地、爲本地”的經營思路。海爾在越南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洗衣機排名第一,冰箱排名第二。這也打破韓國三星所創立的“韓國家電神話”。《大出海》對全球國內外100多個工廠的調研表明,凡是能夠做得好的企業都對 “地理空間”有着充分的認識。企業出海需要吃透當地的需求,才能真正提升產品質量,贏得客戶的信任和認可。海爾在越南的洗衣機研發,就是將“地理空間”提升爲戰略高度。通過修改總部設計而專門爲越南建立“增壓閥”的方式,使得各地農村也可以用較低高度的蓄水罐,就可以使用滾筒洗衣機。這大大加速了越南洗衣機的升級過程。而海爾也從中獲取較高的利潤。只有通過提供優質的客戶體驗,企業可以在新的競爭環境中脫穎而出。

中國企業出海正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中國製造業憑藉其獨特的優勢,正站在全球化的前沿,準備迎接新的挑戰和機遇,其優勢主要體現在2個方面:

第一,中國擁有全球最完備、門類最齊全、規模最大的製造業產業鏈和供應鏈,這爲出海提供了堅實基礎。 從勞動密集型產品到技術密集型產品,中國製造業在全球範圍內具有無可比擬的競爭力。這種完整的產業鏈不僅降低了生產成本,還提高了生產效率,使得中國製造在全球市場中佔據了重要地位。《大出海》提到了中國企業出海的“供應鏈屬地化”和“組織大變革”的兩種能力,深刻地探討了中國供應鏈在全球擴散優勢的邏輯,那就是“從降低成本到價值獲取”。企業需要在全球範圍內優化供應鏈,確保在不同地理空間的運營中實現高效的資源配置和協同合作。以中國爲基地,在全球建立供應鏈的聯動能力,正是中國出海成功的關鍵。

第二,中國在數字經濟領域的領先地位,爲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強大動能。 隨着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的快速發展,中國製造業正在向智能化、數字化轉型。這不僅提升了產品的附加值,還爲企業開拓全球市場提供了新的機遇。國內前兩年的智能製造和數字化轉型,爲企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而這次中國企業出海,很多企業就受益於數字化浪潮。像南京天加商用空調、秦皇島中信戴卡在海外的管理,都充分使用了國內的數字化經驗。這些企業在海外工廠數字化管理方面成果斐然,大大降低了海外運營的風險。

然而,機遇與挑戰並存,文化差異和認知短板成爲中國企業出海面臨的隱性挑戰。文化差異不僅體現在價值觀和工作方式層面,更可能引發管理衝突和市場誤判。

《大出海》提到了中國企業在海外的三個空間之戰,其中重要就是“認知空間”。認知空間有兩個重要支撐點,一個是文化,一個是合規。忽視文化差異可能使企業在海外市場陷入困境。例如,在歐洲,中國企業常因不熟悉當地複雜的法規和工會制度而陷入困境。德國的工會制度和嚴格的勞動法規要求企業必須充分尊重員工權益,而中國企業在適應這些規則時往往面臨巨大壓力。在東南亞,海關稅務的稽查問題頻繁出現,給企業帶來了諸多不便。例如,中國光伏企業隆基在美國俄亥俄州的工廠,儘管爲當地提供了有競爭力的就業機會,但仍面臨當地居民的抵制,甚至出現小型遊行抗議活動。中國企業在海外被當地媒體“污名化”的情況依然很嚴重。而寧德時代在德國的動力電池工廠,也曾遭遇了德國海關與警方的突擊檢查。儘管最後有驚無險,寧德時代並沒有違法用工。但一些國家對中國用工的根子上的不信任,依然強烈地存在。這提醒中國企業需要加倍小心,防範文化與合規風險。

在全球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增加的背景下,中國企業需要在海外練就搏擊驚濤駭浪的能力。《大出海》這本書,以其深刻的洞察力、豐富的案例和實用的建議,爲中國企業的全球化之路提供了清晰的方向。書中特別強調了年輕一代出海管理者們的作用。在全球化浪潮中,年輕管理者和創業者將成爲主力軍。他們不僅具備國際視野,更擁有創新精神和冒險勇氣。

中國製造業的全球化進程,不僅是中國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更是全球經濟格局變化的必然趨勢。通過把握全球化機遇、發揮產業優勢、依託超大規模市場,中國製造業必將在全球市場中佔據更加重要的地位。希望更多的中國企業能夠從《大出海》中汲取經驗,勇敢邁出全球化的步伐,共同開創中國製造的美好未來。

本站財經智庫是本站新聞打造的財經專業智庫,整合本站財經原創多媒體矩陣,依託於上百位國內外頂尖經濟學家的智慧成果,針對經濟學熱點話題,進行理性、客觀的分析解讀,打造有態度的前沿財經智庫。歡迎來稿(投稿郵箱:cehuazu2016@163.com)。

移步微信公號 看這裡看不到的內容

關注官方視頻號C位觀察Insight,看書本上學不到的新鮮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