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營市東營區:畝產值超5500元 小綠葉變身“綠色黃金”
齊魯網·閃電新聞8月26日訊 眼下,東營市東營區史口鎮的薄荷已迎來採收季,一株株綠葉子成爲當地鄉村振興的“綠色黃金”。
在東營市東營區史口鎮山海間智慧農業有限公司的生產加工車間,工作人員正在將採收好的薄荷進行晾曬、加工、切片。據瞭解,薄荷作爲經濟價值高的特色芳香作物,不僅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也是常用的中草藥,加工完成的薄荷頭還能製作成中藥飲片,用於藥廠加工提煉。
“咱們現在正在進行飲片切斷,切完斷之後得晾曬,晾曬完之後再打包銷售。我們一共種植150畝薄荷,一年採收三次,每次採收畝產鮮薄荷1500公斤左右,對應飲片是350公斤左右,每公斤售價5.5元,全年畝產值在5500元左右。”山海間智慧農業有限公司生產技術部副部長王超龍告訴記者。
東營市是“退海之地”,土壤鹽漬化嚴重,也是規模和利用難度都比較大的三角洲型鹽鹼地。爲了讓薄荷苗在土壤含鹽量千分之三左右的鹽鹼地順利存活,提高薄荷的產量和抗逆性,當地農技人員選育出耐鹽鹼性高的薄荷品種種植,通過“以種適地”,持續增強鹽鹼地綜合生產能力。
“我們在數據庫中找出了16個和薄荷醇合成相關的基因進行排列組合,之後用SNP這樣一個基因探針標記技術進行篩選,最終得到了目前種植的薄荷品種。這個品種它能夠在鹽鹼地上有一個很好的生長情況,確保了高達95%以上的成活率。另外它的薄荷醇含量也非常高,約爲4.4%,同時它的性狀也較爲均勻穩定。”山海間智慧農業有限公司產品研發部副部長宋潘暉告訴記者。
薄荷產業市場潛力大,不僅能入藥,還能用作飲料、保健品等原材料。爲提高薄荷的附加值,當地通過採用“合作社+農戶+企業”的創新模式,與多家知名企業簽署了收購協議,推動薄荷種植的規模化與標準化發展。
“目前,我們在周邊多個城市設立了收購站點,並與全國10餘家廠商建立了供貨關係,帶動附近農戶參與到中藥材的種植中來。未來,我們會根據種植情況繼續擴大薄荷的種植規模,配備儲存、晾曬倉庫、切割機等基礎設施,持續開拓市場、打造品牌。同時,進一步引入前沿科技提升種植效能,依託智慧管理平臺對薄荷生長全週期進行精細化監測管理,利用‘空天地一體化’智慧農業技術完善薄荷加工與銷售鏈條,通過多樣產業融合,進一步提高中藥材產業附加值,開創生態致富的新道路。”山海間智慧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高級農藝師鄭夢濤告訴記者。
閃電新聞記者 陳海濤 宋瑞星 東營區融媒體中心 王凱旋 劉浩正 東營市東營區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