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協思變 大馬輿論促入金磚

熱門話題

美國總統川普揮舞關稅大棒後,包括馬來西亞在內的東協國家,飽受經濟震盪。面對美中角力愈演愈烈,區域政經格局正悄然重組。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訪東南亞之際,大馬國內近來輿論聲浪漸起,呼籲政府加入金磚國家(BRICS),擺脫對美元的依賴。

相隔12年,習近平將再次踏足馬來西亞,大馬全國上下高度重視。有高官直指,在這2周全球經濟動盪之際,習近平訪馬極具意義。

自13日起,當地部分馬來頻道、本土華人電視臺,將陸續播出包括《習近平的文化情緣》、《擺脫貧困》等大陸官媒製作的電視節目;所有節目將配有馬來文字幕。與過往訪馬的外國領袖相比,此番待遇,僅習一人獨有。

馬來西亞長期奉行「軍事親美、經濟親中」避險策略。中國連續16年維持馬來西亞最大貿易伙伴地位,2024年兩國貿易總額達1060億美元,佔馬來西亞全球貿易的16.8%。首相安華三度訪華,不斷加強與中國經貿關係,期間更對南海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採取更爲低調的處理方式。

雖然安華一再強調,大馬不會在美中之間選邊站,但外界仍質疑,大馬長期奉行的美中避險翹翹板,是否已經逐漸往中國方向傾斜。

川普如今祭出新關稅政策,東南亞多國未能倖免,恐讓美國與該區域進一步離心。印尼已經成爲金磚正式會員國,也讓大馬對於進一步成爲金磚成員國的呼聲逐漸高漲。

大馬輿論認爲,加入金磚不僅能實現外交多樣化,還能在全球貿易與投資格局中,獲得更多發言權和優勢。最關鍵的是,馬國加入金磚國家,或能開闢出一條無需依賴美元的國際金融體系,減低美國關稅政策帶來的經濟衝擊。

馬來西亞、印尼的經濟策略變化,或許正是東協集體戰略思變的縮影。在川普陰晴不定的執政風格、美中貿易戰陰霾下,習近平東南亞之行拉攏盟友反美關稅意味濃重。即使南海地緣政治不穩定,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爲尋求新的經濟機遇,恐怕都得打破過去那套「兩面下注」的避險策略,靠向中國、擁抱金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