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港家將百年老堂推「臉譜體驗」 讓你秒懂職人精神
屏東縣共善堂是東港家將發源地,而今面臨家將文化的負面觀感,廟方結合觀光、教育推出臉譜體驗,告訴大家「學家將的不是壞小孩」。(謝佳潾攝)
屏東縣東港鎮素有「家將窟」之稱,當中位在頂中街、擁有百年曆史的「共善堂」更是東港家將發源地,而今面臨家將文化的負面觀感,廟方結合觀光、教育推出「家將臉譜」體驗活動,盼藉由水性面漆畫在臉上的感覺,讓人感受到「學家將的不是壞小孩」,且堅守傳統文化也是一種職人精神。
1925年,臺南人高獻圖在東港頂中街創立共善堂,至今百年來仍是全臺唯一3個堂號共存的廟宇,分別爲主祀邢府千歲的「共善堂」、角頭廟「進水宮」以及五福大帝家將團「共意堂」,此外更是東港家將的發源地,並促使東港成爲家將窟。
屏東縣共善堂是東港家將發源地,而今面臨家將文化的負面觀感,廟方結合觀光、教育推出臉譜體驗,告訴大家「學家將的不是壞小孩」。(謝佳潾攝)
屏東縣共善堂是東港家將發源地,而今面臨家將文化的負面觀感,廟方結合觀光、教育推出臉譜體驗,告訴大家「學家將的不是壞小孩」。(謝佳潾攝)
屏東縣共善堂是東港家將發源地,而今面臨家將文化的負面觀感,廟方結合觀光、教育推出臉譜體驗,告訴大家「學家將的不是壞小孩」。(謝佳潾攝)
屏東縣共善堂是東港家將發源地,而今面臨家將文化的負面觀感,廟方結合觀光、教育推出臉譜體驗,告訴大家「學家將的不是壞小孩」。(謝佳潾攝)
共善堂耆老張義指出,共善堂傳承老一輩練武術的精神,強調扮家將前要先學會扎穩馬步,以「丁字馬、墓碑身」要求堂生腳踏實地、擡頭挺胸做人,所以共善堂的什家將一出陣,總是給人有精神、正義之感,更在2020年正式登錄爲屏東縣無形文化資產保存團體。
然而,現今一般大衆對於家將文化幾乎帶有負面觀感,總是與打架、亂吐檳榔汁聯想在一起,張義不願優良的傳統文化因偏見與不瞭解而遭淘汰,因此與新生代家將攜手推出「家將臉譜」體驗活動,除盼展現出家將不爲人知的一面外,更要告訴大衆,「學家將的不是壞小孩」。
但張義不諱言,要把家將臉譜畫在非自家家將臉上,是需要經過抗爭的,因爲在老一輩人心中,家將臉譜是廟方的珍寶,不能外傳,所幸大家經多番討論後,願意面對並接受事實,也就是在「人手一機」的時代,墨守成規無意義,反而是在以不觸犯神明規矩的前提下,透過畫半臉的體驗方式,讓外界更瞭解家將文化,比較有意義。
在達成共識後,共善堂結合觀光采預約制接臉譜體驗團,同時還進到校園推廣,近日更獲王船文化館邀請前往辦活動,在共善堂臉譜畫師林慶同的指導下,新生代家將與畫師在民衆臉上一筆一筆勾勒出文化傳承的軌跡與感動。
新生代家將潘品聰說,共善堂的什家將幾乎只在迎王期間出陣,那時所有人都會放下工作全心投入、無償付出,而家將在畫臉後不能說話、不能逾矩,直至結束,他希望大家在體驗畫臉譜時,能借由水性面漆畫在臉上的感覺,進而理解家將的堅持,其實這也是一種職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