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增指數連續7年跑贏滬深300 投融資改革成效顯現

證券時報記者 張娟娟

定向增發是上市公司實現資產收購和產業整合的一種有效方式,本質爲股權置換資產。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深化資本市場投融資綜合改革,大力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改革優化股票發行上市和併購重組制度。從“併購六條”到金融“五篇大文章”再到《政府工作報告》,融資“大禮包”頻頻推出,大大提振定增市場的發展信心。

受信息不對稱以及流動性限制,上市公司定向增發一般折價發行,以彌補投資者因信息不足而承擔的風險,這也吸引了包括公募基金、社保基金、保險資金、陽光私募在內的機構投資者、戰略投資者踊躍參與。根據萬得數據,今年以來(截至3月18日),參與A股定增的機構投資者累計認超過285億元,其中15家公募基金產品累計認購超過45億元,大多數基金產品實現浮盈。

定增對上市公司而言有積極意義,一方面,參與定增公司的財務狀況整體得到改善,超額回報彰顯定增“造血”能力;另一方面,對比2019年至2025年萬得近期定增指數與滬深300指數年度漲跌幅,前者連續7年跑贏後者,今年以來(截至3月18日),前者漲13.39%,後者漲幅低於2%。

此外,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證監會主席吳清在經濟主題記者會上表示,2024年市場的分紅回購已經遠遠超過IPO、再融資、減持的總規模。據數據寶統計,2024年參與定增公司的回購、分紅、淨增持金額合計近700億元,佔定增融資額比值接近40%,較上一年提升25個百分點以上,佔比創歷史新高,投融資改革成效顯現。

然而,定增並非穩賺不賠。部分公司定增項目效果不佳,破發公司在定增上市當年、次年淨利潤增速及過去3年淨利潤複合增速明顯低於非破發公司,次年淨利潤增速下滑顯著。以2023年定增募資8億元的夢百合爲例,定增前3年淨利潤複合增速爲-34.46%,2023年雖有增長,但2024年再度虧損,自定增股份上市以來,股價下跌超35%,跌破定增價格。同時,部分基金公司利用定增折扣優勢攤薄持倉成本,限售解禁後在二級市場減持以獲取高回報,這種行爲也需警惕。

綜上,上市公司應理性權衡定增對長遠發展的利弊,參與定增的投資者應做好充分的調研,對定增項目的可行性、公司基本面及行業前景進行深入研究;二級市場投資者切忌盲目跟風。定增市場在政策推動下機遇與風險並存,各方需謹慎抉擇,才能把握機遇,規避風險,實現穩健投資與發展。